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正

学正

官名。宋朝始置。初为太学职事之一。仁宗时,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四年(1071)选上舍生分经为之,每经二人。熙宁末年,始正式命官充任,并仍参用学生,遂有命官学正与职事学正之别。命官正九品,三年一任。南宋太学初置二人,后改一人,以命官充任。掌执学规、考核学生。元沿宋制,设于路、下州儒学及医学,由教谕、学录中选充。明朝设于国子监及州学。与助教、学录分掌六堂教务,并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明初国子学即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三人,中都国子监一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仅国子监设三人。建文(1399—1402)中,与学录并革,成祖即位复设。永乐元年(1403)定北京国子监一人,后增设不定,至十一人。永乐后渐定北京国子监十人,南京国子监五人,隆庆四年(1570)革南京一人。各州儒学亦置,一人,不入流。掌教诲生员,著录生员数额、按月考察艺业,讲授功课。明初多由举人选授。清沿明制,分设于国子监及地方儒学。国子监掌六堂中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堂。顺治元年(1644)始设,正九品,乾隆元年(1736)改正八品。掌经理南学事宜。地方州学亦设,正八品,掌本州生员教育,及评定生员品行优劣。


官名。宋代国子监置此官,掌学规,诸生犯学规则处罚。见《宋史·职官五·国子监》。元代国子监置学正,掌督习课业;太史院也置学正,从九品;路、府、州学也设学正,即该校学官。见《元史·百官三·集贤院·国子监》、《元史·百官四·太史院》、《元史·百官七·诸路总管府·儒学教授》。明代国子监置学正十人,正九品;州学也置学正,掌训导教诲所属生员。见《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明史·职官四·儒学》。清代国子监学正、学录掌南学事务;州学学正正八品,为州学学官。见《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清史稿·职官三·儒学》。

猜你喜欢

  • 多寇

    官名。殷朝置。武官,主征伐。《殷虚书契续编》卷三第二二片: “癸酉卜, 贞, 乎 (呼) 多寇伐方”。

  • 西南面拽刺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统领西南面拽刺军。设详稳。

  • 司教

    女官名。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改尚书内省官制置,职掌仿户部。

  • 中织室

    官署名。战国楚置。主管纺织业。战国楚官印有“中织室鈢”。

  • 邦伯

    周朝诸侯之长。《尚书·周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指州牧、州刺史。《书·召诰》:“命蔗殷,侯甸男邦伯。”注:“邦伯,方伯,即州牧也。

  • 市吏

    官名,汉置,掌管市场贸易。《后汉书·酷吏列传·樊晔》:“初,光武微时,尝以事拘于新野,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仍赐晔御食,及乘舆服物。”

  • 刀剑备身别将

    参见“刀剑备身五职”。

  • 银牌

    见“牌符”。

  • 京畿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统领京畿军兵。《魏书·出帝平阳王纪》: “帝幸华林都亭,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慰勉之。”

  • 卜士

    官名。卜人中之为士者。春秋鲁国有此官,掌太子出世时抱负之礼。《左传·桓公六年》: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礼记·内则》: “国君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