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恩荫

恩荫

明、清荫叙之制。为入仕途径之一。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洪武十六年 (1383) 定,所荫者视原官降四品用,正一品子,正五品用; 从一品子,从五品用; 至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于未人流中等职内叙用; 正、从七品子于未入流下等职内叙用。后渐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满著绩,始荫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清沿明制,恩荫始于顺治十八年 (1661)。后凡遇庆典,恩诏予荫,满、汉文官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 武官不分京外,凡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期满录用。其中护军统领、副都统、阿思哈尼哈番、侍郎、学士以上之子为荫生,余为监生。雍正 (1723—1735) 初,定例荫生、荫监生通达文义者,即交吏部分各部、院试验行走。其十五岁以上送监读书者,年满学成,咨部奏闻,分部、院学习。又令文武荫、监生通达文理者,遵例考试,以文职录用。其幼习武艺,人材壮健,愿改武职者,呈明吏部,移兵部改荫。

猜你喜欢

  • 步军参尉

    官名。清朝八旗步军营之属官。雍正四年(1726)设。掌分辖八旗步军。乾隆十九年(1754)改“步军副尉”。

  • 符玺监

    官名。隋朝门下省符玺局长官,置二员,正六品; 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为符玺郎。

  • 县道正

    道官名。元置,见“县威仪司”。

  • 通掖郎

    内侍阶官名。金朝置。二十五阶之第十四阶,秩正七品上。官名。金代内侍官,正七品上,称通掖郎。见《金史·百官一》。

  • 青绶

    青色印带。两汉魏晋南北朝,凡秩比二千石以上、中二千石以下官吏,如诸卿、郡守、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皆银印青绶。故用以代指官吏等级。《三国志·孙坚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

  • 守旗

    官名。明崇祯十七年 (1644) 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改明军把总而置。职掌仍因袭明朝旧制。

  • 世券

    即“丹书铁契”。明制,铁券可世代相传,故称。参见“丹书铁契”。

  • 掌乐郎

    官名。金朝教坊置,为二十五阶之第二十阶,秩从八品上。教坊阶官名。金置,秩从八品上。

  • 乐悬院

    唐朝太常寺四院之一,掌收藏大享用六乐之器。

  • 要籍

    官名。唐置,为节度、观察使的属官,备差遣,无具体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