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拔贡

拔贡

选举名目。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选贡之制,令学臣补足廪生以选拔其优秀者。顺天府特贡六人,外省每府学贡二人,每县学各贡一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定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为十二年一次,於酉年举行,遂为定制。选拔之意,在送京廷试,入监肄业,雍正以前都是如此。乾隆初定拔贡朝考之制,列一、二等者特选引见录用,三等者札监肄业。二年(公元1737年)停拣选之例,廷试后一律送监,俟三年肄业期满,祭酒等核实,将优越者以知县、教职用,其余以教职轮班序选。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令各省拔贡俱限于五月内到京,六月初旬朝考,考试在北闱试场进行。以御史监试,复试在保和殿进行,再派大臣阅卷,入一、二等者,礼部按省开单引见,或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分发试用,或以教职用(不愿就教职者,可作佐贰官用)。其余准贡不授官。

猜你喜欢

  • 武库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武库司。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库部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兵部亦置,设官略同。掌理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清顺治元年(

  • 行人令

    官名。西汉属大鸿胪。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行令。官名,西汉置,属大鸿胪,为行人之长,有丞,掌接待归顺汉朝的各少数民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 左金吾卫上将军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置为左金吾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

  • 丧史

    官名。 春秋置。 主持丧葬事务。 《丧史赏鈚铭》:“丧史自作纰。”官名。西周设置,掌贵族丧葬礼仪。《丧史鈚》说:“丧史宾自作鈚用征用行。”《周礼·春官》之属有职丧,掌理王国内诸侯及卿大

  • 投供验到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凡赴吏部候选、候补之官员,均需取具本旗都统、本籍或原任省分督抚咨文。汉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以下需取具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到部投供验到。供,指本人亲书之履历。到部之员,均令书写履历

  • 检校太子宾客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方伯

    ①夏、商、周一方诸侯的首领。《礼记·王制》: “千里之外设方伯。”郑玄注: “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②唐朝以后地方长官泛称。《历代职官表·总督巡抚 ·汉

  • 推直

    即“推直官”。

  • 直省局副局长

    官名,金朝置,正九品,佐局长掌都堂之礼及官员参谢之仪。见《金史·百官一》。

  • 绌陟

    绌,通黜,贬官降职。陟,升官提职、提升。绌陟:考核官吏的成绩,给予升降。《史记·五帝本纪》:“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