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裨将军

裨将军

初谓副将,相对主将而言,亦称裨将。《史记·楚世家》: “秦大败我军,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后成为低级将军名号。新莽时赐诸县属令长皆为裨将军。魏晋南北朝位列诸杂号将军之末,魏、晋、宋八品(一说为魏五品),梁为武职流外一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九品上,二十三年改从九品上,北齐从九品。隋朝为散号将军之一,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废。


裨将军也简称裨将,属大将军,位在偏将军下校尉上。初为副将。《史记·楚世家》:“秦大败我军,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后成为低级将军名号。《汉书·王莽传》:“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率、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其后,魏晋南北朝也置。

猜你喜欢

  • 第一品大酋长

    官名。北魏置。《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祖俟万斤,第一品大酋长。”(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一)参见“领民酋长”。

  • 景山官学

    官学名。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设于景山前门左右连房,属内务府。专门培养上三旗佐领、管领下闲散子弟。设总管三人,汉书及翻译教习二十一人。额定学生为三百九十二人,入学年龄为十至十八岁,每人每月给

  • 军师祭酒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曹操置,为司空府僚属。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后,改为丞相府僚属。参掌戎律,位在左、右军师之下。晋朝修史为避讳,亦称“军祭酒”、“军谋祭酒”、“军谘祭酒”。官名,东汉末年曹

  • 式假

    官制用语。宋朝官员休假制度之一。除遇父母亡故解官持服、祖父母亡故重服外,其余亲属亡故,朝廷按规定给假,称为式假。假期自一日至三十日不等。武臣及归正、归附官丁忧,不解除官职,亦给式假一百日。

  • 翊麾校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从七品上武散官。宋朝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官名。宋置,为武散官,从七品上。见《宋史·职官九·武散官》。

  • 宾服

    诸侯依时贡朝天子以示臣服。《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 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

    武官名。五代时后周设置,属殿前司,统一指挥铁骑军左右厢与控鹤军左右厢的军事。石守信在后周时曾任此职。

  • 常从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设谒者台后置,五十员,正九品,寻改为登仕郎,量事大小,受命出使。

  • 南京通政使司

    官署名。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将通政使司官属移往北京,原在南京的通政使司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通政使司。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右通政司,正四品,右参议一人,正五品,掌收呈诉书状,

  • 南京诸仓监支纳官

    官名。金置,秩正八品,掌监诸仓出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