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清代工部内部机构。掌按定限督催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所办之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由工部堂官在司员内委派,无固定员额。
吏名。宋朝太常寺置,掌供办祭器等事务。吏员名。宋初置于光禄寺,掌膳食供应之事,员额十五人。元丰改制后废。
见“云麾使”。
官名。明建文(1399—1402)中,改通政使司为通政寺,改通政使为通政卿。成祖朱棣即位,复旧。官名。明置,为通政寺长官,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等事。其佐官有少卿、左右补缺、左右拾遗等。见《明史·职官二
满语。本义为“有用”、“成材料”,引申为“听差的人”、“听用的人”。清朝内外衙门中无品级的管事人员、随营听用的各项匠人、医生等,统称拜唐阿。吏员名。清置,为衙门中无品级管事人或听差人。
军官名,五代时置。《五代史周太祖纪》:“以小底都指挥使汉州刺史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领恩州团练使;以内殿直都知驸马都尉张永德领和州刺史,充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官名。三国时魏置,属中书省,秩第七品,掌呈奏。高贵乡公时改为通事都尉,旋又改为通事侍郎。蜀吴均无此职。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二月划中东路沿线占用土地的附属区域为特别区,设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以管理之。行政长官管辖区内的军警、外交、行政、司法各机关。行政长官公署内分设十处:机
官名。见“侍郎右选郎中”。
官名合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645)伐高丽,京城置留守,其后车驾不在京都则置; 东都(洛阳) 亦置;玄宗开元元年 (713) 改京兆、河南府长史为尹,通判府务,十一年 (723)太原府置尹,以尹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