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谏院

谏院

官署名。五代始置。凡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皆须别降敕许赴院供职者,方为谏官。由他官领者,需知谏院,以两省官充掌供奉、谏诤。宋初不置,仁宗明道元年(1032)始置。知院官六人,以司谏、正言充任,由他官领者带知谏院。其后,谏议大夫非特首不供谏职。司谏、正言亦有领他职而不预谏诤者。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专谏职。凡朝廷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初兼弹奏之责,后令只许言事,不兼弹劾。哲宗即位后,复弹劾之权。辽设左、右两院,分隶门下、中书二省,各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金沿置,列于监寺,不属三省。设官左、右谏议大夫,下设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设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均以耆儒充任。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掌侍从、诤谏,不久废罢,归其职于六科。


官署名。即谏官的官署。唐代已有谏院之名。《唐会要》:“贞元中,薛元舆为谏议大夫,奏云: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两省印署,凡有封奏,人且先知,请别铸谏院印,庶免漏泄。”宋代专设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下设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掌规谏朝政缺失,对大臣和百官的任用及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

辽代门下省设左谏院,中书省设右谏院。左谏院设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右谏院设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见《辽史·百官志三》。

金代也设谏院,左右谏议大夫皆正四品,左右司谏皆从五品,左右补阙正七品,左右拾遗正七品。见《金史·百官二·谏院》。

猜你喜欢

  • 向导处

    官署名。清朝为皇帝出巡做前导工作之机构。初有其实而无其名。凡皇帝出巡之前,向导官则率所属前往出巡地点,详察路径,通桥梁、平险阻,计途程之远近以奏报。待皇帝出京时作前导。乾隆二十九年(1764)正式设立

  • 大理寺左寺正

    官名。明清大理寺之职官。明朝于大理寺设左、右寺正各一人,分掌左、右二寺事务,秩正六品。清初沿置,各设满洲、汉军、汉各一人。乾隆十七年(1752)改为左、右寺丞。

  • 司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门司长官,掌边境关门,京都城门及皇宫宫门的启闭,并发放过所 (通行凭证) 。下设小司门上士以佐其职,领掌节中士、宫门中士、城门中士、司关中士等官属

  • ?工下士

    官名。 西魏、 北周冬官府司玉下大夫��工中士佐官,正一命。

  • 检校太保

    官名。宋设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东园局

    官署名。北齐置,属光禄寺,掌宫廷丧葬器用。置丞一人。

  • 中少府

    官名。新莽置。《汉书·翟方进传》: “中少府建威侯王昌为中坚将军。”官名,汉置,即皇后宫中的少府,掌皇后宫中的财物。《汉书·百官公卿表下·竟宁元年》:“河南太守召信臣为少府,二年徙。中少府安平侯王章子

  • 雄略军指挥使

    军官名。宋代雄略军有马军、步军,马军属侍卫马军司,步军属侍卫步军司。军署都指挥使;军下分若干指挥,每指挥置指挥使。见《宋史·兵志一》。

  • 左尚署丞

    官名。即左尚丞。

  • 长乐御府令

    官名,为少府属官,掌太后府库珍藏宝物。《汉书·王莽传》:“长乐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准帑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莽愈爱之。”注:“师古曰:(长乐)御府有令丞,少府属官也,掌珍物。中御府者,皇后之府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