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桥
位于今浙江义乌东三里。旧为浮桥。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石墩木梁桥。元泰定二年(1325)重建,长四十二丈,中为七墩,并建桥屋。明成化九年(1473)改为石拱桥。后屡坏屡修达十余次。清康熙间相继修葺四次。嘉庆十五年(1810)筑墩增高十数尺,墩上叠木又高七尺余。光绪十五年(1889)改筑墩身,更易木梁,悉如旧制。
位于今浙江义乌东三里。旧为浮桥。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石墩木梁桥。元泰定二年(1325)重建,长四十二丈,中为七墩,并建桥屋。明成化九年(1473)改为石拱桥。后屡坏屡修达十余次。清康熙间相继修葺四次。嘉庆十五年(1810)筑墩增高十数尺,墩上叠木又高七尺余。光绪十五年(1889)改筑墩身,更易木梁,悉如旧制。
吏职名。唐开元六年(718)于丽正修书院置四人。
宋理宗初年,史弥远以拥立之功专权,独相九年。至绍定六年(1233)十月死,理宗始得亲政,改明年为端平元年,罢斥史弥远的亲信,召还被其贬逐的真德秀、魏了翁等十余人,任以要职,时号“小元祐”,亦称“端平更
书名。一名《汉之书》。东晋常璩撰。十卷。记十六国时期李氏在蜀建立政权(初称成,后改称汉)史事。已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西周王。姬姓,名钊。周成王之子。即位后由召公奭、毕公高等辅政,继成王之业,“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史称“成康盛世”。
道家术语。与“上德”相对。参见“上德”。
明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万历进士。天启初迁刑部员外郎,媚魏忠贤,力诋熊廷弼、杨涟。官至工部尚书。后失宠,天启七年(1627)以事勒令闲住。崇祯初定“逆案”,充军死。
学校名。清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埔博学馆旧址开办。水、陆师各招收七十名学生入学肄业:由旧博学馆学生中挑选三十名称内学生;从军营中挑选二十名为营学生;考收二十名十六岁至三十岁的文
书名。原名《国朝宋学渊源记》。清江藩撰。三卷。分南学、北学各一卷,附记一卷。记述清初迄嘉庆间研治宋学之学者的学术思想、渊源关系,列为传记。主要记述“或处下位,或伏田间”的学者,对史籍有传或“从祀孔庙”
书名。一名《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三十一卷。先是清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请邹世诒、晏启镇编制,稿甫成而胡死。后严树森继请李廷箫、汪士铎修订。同治二年(1863)成书并刊行。以京师纬度为中,作一卷,其南十卷
见“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