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
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唐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占成都,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是为王氏据蜀之始。天复三年(903),封为蜀王,兼并东川、山南。天祐四年(907)唐亡,王建称帝,建国号蜀,都成都,史称前蜀。有今四川、重庆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共四十六州。咸康元年(925)为后唐所灭。凡二主,共二十三年。
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唐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占成都,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是为王氏据蜀之始。天复三年(903),封为蜀王,兼并东川、山南。天祐四年(907)唐亡,王建称帝,建国号蜀,都成都,史称前蜀。有今四川、重庆和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共四十六州。咸康元年(925)为后唐所灭。凡二主,共二十三年。
唐律术语。大理寺在审判案件失误时,本寺的各级官吏俱应受罚,但根据其官职及责任之不同而相应减罪,称公坐相承减。如判官(大理丞)判罪失出,减本罪五等论处;如能捕获其误放之犯人,又减罪一等;通判之官(大理少
官名。北宋元祐二年(1087)始置,从四品,禄赐比谏议大夫。官未历给事中、中书舍人,职未至侍制者,初除侍郎皆带“权”字。崇宁中罢。南宋建炎四年(1130)复置,满二年为真,去“权”字。补外者除待制,未
1270-1329元济南(今属山东)人,字希孟。博通经史。以不忽木荐为御史台掾,复授堂邑县尹,在官十年,有政绩。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奏时政万言,得罪权贵。延祐初,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又升礼部尚书。英宗至
唐武德四年(621)置龙城县,至德中改名。为义州治。治今广西岑溪市东南。北宋迁治今岑溪市西南。为南仪州治。熙宁四年(1071)改属藤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改属梧州府。成化十年(1474)迁今市治
罪名。汉代诸侯王列侯对封国百姓得依律征发徭役和征收赋税,如违反有关规定,则以擅兴徭赋论处。《汉书·王子侯表》:祚阳侯仁“初元五年,坐擅兴徭赋,削爵一级,为关内侯。”随意役使人亦称擅徭。《汉书·百官公卿
即“好太王碑”。
西魏废帝二年(553)置,“取资水为名”(《元和郡县志》)。治阳安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北周武成二年(560)移治资阳县(今市),隋开皇七年(587)移治盘石县(今资中县)。大业初改为资阳郡,唐武德
西汉置。治今河南确山县西南。属汝南郡。北魏改置安昌县。
官署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保定设立。自兼总办,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掌管编练北洋新军。三十年改称督练公所。
清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和甫。曾任苏松太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四品候补京堂任出使日本大臣,曾电请清廷停派留日学生。二十九年压制拒俄运动,受到舆论谴责,6月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