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常服

常服

皇帝、太子、后妃、诸王、百官及命妇通常穿戴之服。历朝历代制度不同。隋代皇帝听朝,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靴,与贵臣通服。百官常服同于庶民。唐初,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则一、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民以铁。太宗常服为有袴褶与平巾帻,通用翼善冠。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民之服,铜铁带,銙七。中宗以后文官以紫黑絁为巾,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有罗巾、圆头巾子,后遂不改。明代皇帝乌纱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黄袍,盘领窄袖,带用玉、皮靴。文武官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为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鈒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七品为素银带,八、九品及未入流官乌角带。服花、花样,亦依品级有严格规定。如公侯驸马伯为麒麟、白泽,文一品为仙鹤,武一、二品为绣狮子等。命妇为颜色圆领衫。

猜你喜欢

  • 慕容虔

    十六国时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慕容儁时任中军将军。光寿元年(357),随抚军将军慕容垂等攻丁零、敕勒于塞北,斩俘十余万,获马牛羊无数。

  • 蚕陵县

    汉元鼎间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茂县西北。两汉属蜀郡,三国蜀汉、西晋属汶山郡。东晋以后废。

  • 余米

    余(餘)清代漕费之一。凡漕粮无论正兑、改兑,其随漕耗米中例给运军之漕船回空之食米。定例随正米交仓,折价收买。或抵本船挂欠,或抵本帮挂欠,或卖于别帮抵欠。总之通行留仓,不准出仓。在河水浅阻,沿途迟滞,丁

  • 唐书直笔

    书名。北宋吕夏卿撰。四卷。夏卿于仁宗朝预修《新唐书》,此乃其在书局时所作。前三卷论纪、传、志及旧史繁文缺误,第四卷为新例须知,发挥体例,颇为精核。但考之新书,有合有不合。可见欧阳修、宋祁当时自有取舍,

  • 资治通鉴考异

    书名。北宋司马光撰。三十卷。此书与《资治通鉴》同于元丰七年(1084)奏进。光修《资治通鉴》,采摭繁富,往往一事用三四出处写成。其间传闻异词,势所难免。既择其可信者从之,又参考同异,辨证谬误,以明去取

  • 翊军校尉

    官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初置。地位与北军五校尉同,大驾出行时,与五校并行护驾,东晋初沿置,后罢。南朝宋置为东宫三校之一。

  • 暴室啬夫

    官名。暴室主事小吏。以宦者为之。《汉书·宣帝纪》:“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许广汉坐法腐为宦者,作啬夫也。”

  • 作册

    官名。殷代设置,见于甲骨文,参与祭祀,受王命出使,传宣王命。西周初期沿置,见于金文及《尚书·洛诰》。西周中期称作册内史或作命内史,其长官称作册尹或内史尹,简称尹氏。掌管编作简册,代王宣命。

  • 如意馆

    清内务府造办处十四个活计作之一。设立时间尚不可考。其名最早见于档案记载是乾隆元年(1736)正月初九日。掌绘画及雕琢玉器。馆内人员称工匠者,为画匠、玉匠、牙匠。画技优长者称之为画画人,间有特赐工部主事

  • 小兵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兵部司次官,省称小兵部。佐兵部中大夫掌本部事务。北周武帝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为兵部司长官,称兵部下大夫。宣帝即位,复置中大夫后,仍为次官。正四命。隋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