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志
书名。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胡宗宪纂修本、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王国安纂修本,其中以清嵇曾筠等监修、李卫等编纂本最常见。此书二百八十卷。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分五十四门,较旧志增目十七。所引诸书,皆具列原文,标列出典,有见异辞者,又附加考证于下。虽过求赅备,但信尔有征,为清修省志之上乘。有乾隆刊本、光绪重刊本与民国影印本。
书名。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胡宗宪纂修本、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王国安纂修本,其中以清嵇曾筠等监修、李卫等编纂本最常见。此书二百八十卷。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分五十四门,较旧志增目十七。所引诸书,皆具列原文,标列出典,有见异辞者,又附加考证于下。虽过求赅备,但信尔有征,为清修省志之上乘。有乾隆刊本、光绪重刊本与民国影印本。
官名合称。汉置,指皇太后宫所置卫尉、少府、太仆。随太后宫为号,如“长乐卫尉”、“长信少府”等,位在同号九卿之上。三国魏沿置,但改其位在同号九卿下。晋、南朝沿用汉制,仍在九卿上。
后突厥毗伽可汗原来之称号。杀即设,亦即鄂尔浑突厥文碑之sad,意为掌兵马官。
书名。清朱宏祚撰。无卷数。乃作者官广东巡抚时所上奏疏的选编。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终于三十一年八月,共七十五篇。有康熙间原刊本。
见“掌故”。
古代军用火具。用于城防等。用熟铁长五六尺,宽四尺,下施四木轮,以铁叶裹之,首贯二铁索,上缚草束燃火,自城系下,烧灼攻城者,并可夜照城外。铁火床
北魏中都坐大官的省称。
991—1040北宋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字公垂。荫补太祝,年十五,召试中书,迁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1008),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赐同进士出身。判三司凭由司,蠲积负数百万,脱械系数千人。
土司名。明洪武五年(1372)改元方番河中府安抚司置。长官方姓,唐末以来,世守其地。顺治十五年(1658)附清,乾隆年间废。治今贵州惠水县南,管方番、沙锅等处村寨,居民主要为布依族。
清代一种衡量标准。历代征自东南各省的漕粮,到清代改征白银,征银时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称为漕平。但各地准标不同,一般常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其一两约合36.65克。
丛书名。南宋咸淳中左圭辑。十集,一百种。所收多唐宋人野史杂说。成书虽较《儒学警悟》晚七十二年,但流传较广,当时即已雕版,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影响远比前者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