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道
唐自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当系在先秦时已存在的通向西昌盆地一线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修治展筑而成。起自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今汉源县西南),溯越巂河谷,逾相公岭,经今西昌市、会理县,渡金沙江,南抵云南大姚县,再通往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
唐自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当系在先秦时已存在的通向西昌盆地一线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修治展筑而成。起自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今汉源县西南),溯越巂河谷,逾相公岭,经今西昌市、会理县,渡金沙江,南抵云南大姚县,再通往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
见“楚怀王心”。
官名。金、元皆置为武散官,三十四阶之第十八阶。金从五品下。元从四品,宣授。明代亦置,为武职从四品之初授。清沿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四品之封赠。乾隆二十年(1755),改宣武大夫。
一作鄙人。西周、春秋时居住于国都以外的农民,其身份比住在国都(六乡)以内的国人为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
唐武德四年(621)分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顿丘、观城等县置。贞观元年(627)废。大历七年(772)以魏州之顿丘、临黄二县复置。治顿丘县(今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范县及山东莘县部分地区。五代
西汉置。治今广西象州县东南。属郁林郡。东晋属晋兴郡,隋属始安郡,唐属象州。乾封元年(666)并入武仙县。
战国时由魏国发起的诸侯会盟。时魏国“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魏惠王准备“以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孝公恐,遣商鞅入魏游说魏惠王,建议他除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
周代制定的尊卑等级制度。《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篇名。亦名《革命原起》。孙中山撰,《孙文学说》之一章,辑入《建国方略》。记叙孙中山自乙酉(1885)中法战败至壬子(1912)孙氏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期间个人革命生涯和同盟会重大活动,历述十次武装起义和武
周朝建立者。周文王之子。姬姓,名发。用太公望、周公旦、毕公高、召公奭等人辅政。时商纣暴虐,拒比干、微子、商容、祖伊等人劝谏。武王九年(一作十一年)率师东征,至盟津(今河南孟津东),有八百诸侯相会。以时
官名。北宋天圣七年(1029)始置,以御史中丞兼任,掌检院、鼓院之事。元丰改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