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
①唐哀帝李柷墓。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哀帝遭朱温鸩杀,葬于曹州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②福建泉州的别称。《舆地纪胜》引旧图经:“其地少寒,故云。”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温陵为闽巨屏。”明丁自申《三陵集》称金陵、嘉陵和温陵为三陵。
①唐哀帝李柷墓。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哀帝遭朱温鸩杀,葬于曹州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②福建泉州的别称。《舆地纪胜》引旧图经:“其地少寒,故云。”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温陵为闽巨屏。”明丁自申《三陵集》称金陵、嘉陵和温陵为三陵。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主客郎互称,为尚书省主客曹长官。唐武德三年(620)改司蕃郎置,为礼部主客司长官,员一人,从五品上。龙朔二年(662)改名主客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初为五品寄禄
官名。汉代置,为左校令副贰,秩三百石。西汉阳朔三年(前22)省。东汉复置。北齐、隋、唐为左校署次官。隋、唐置四员,隋从九品,唐正九品下。参见“左校令”、“左校署”。
秦置。治今重庆云阳县西。属巴郡。三国蜀属巴东郡。西晋改为朐䏰县。
267—305西晋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字祖游。父蔚,世修儒史之学。少以孝闻。为郡主簿,举秀才,除中郎,补征虏将军司马。河间王颙欲迁惠帝至长安时,表转临汾公相国。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补尚书殿中郎
篇名。三国魏邓艾著。魏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为准备灭吴,令尚书郎邓艾巡行淮水流域。邓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又通漕运之道。于是著《济河论》以喻其旨。
?—1653全名阿布伦·木汉默德。又译阿布勒·阿哈默特·阿济汗,或阿布勒·阿哈默特汗。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首领。清顺治三年(1646)遣使贡方物,并请定进贡额例。
古代刻于甲骨上之占卜辞。商周两代用龟甲和兽骨作占卜材料,祭祀时将卜问之事或结果用当时的文字刻于甲骨上。目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这种记事卜辞数量最多,最完整。《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
即“北魏宣武帝”。拓跋珪 即“北魏道武帝”。
①北宋漕运四渠之一。因流经都城禁苑而得名。建隆二年(961)凿渠引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京、索等水东过中牟县,凡百余里,抵都城开封府西。架槽横绝汴河,东汇于五丈河。乾德三年(965)复引贯皇城内苑,作
元初置。元贞元年(1295),改称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末,改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南宁路(今广西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