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道县
西汉置。治奔、巢二水口,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偏东泠水上游。属零陵郡。东晋至南朝齐属营阳郡,梁、陈属永阳郡。隋开皇九年(589)移治故泠道县(今宁远县东偏南四十里)。属永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又移治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为营州治。五年为南营州治。贞观八年(634)为道州治。天宝元年(742)改为弘道县并移治今道县。北宋建隆三年(962)复为营道县。为道州治,元为道州路治。明洪武九年(1376)废。
西汉置。治奔、巢二水口,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偏东泠水上游。属零陵郡。东晋至南朝齐属营阳郡,梁、陈属永阳郡。隋开皇九年(589)移治故泠道县(今宁远县东偏南四十里)。属永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又移治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为营州治。五年为南营州治。贞观八年(634)为道州治。天宝元年(742)改为弘道县并移治今道县。北宋建隆三年(962)复为营道县。为道州治,元为道州路治。明洪武九年(1376)废。
书名。(1)清林谦光撰。一卷。撰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统一台湾之后。分形势、沿革、建置、山川、沙线礁屿、城郭、户役赋税、学校选举、津梁、天时、地理、风俗、物产等十三篇。附以澎湖略图。系清经营台湾
三国魏明帝年号(237—239)。>凡三年。
官名。(1)春秋置。掌验符节之官。《左传·文公八年》:“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杜预注:“节,国之符信也。”(2)春秋置。掌府藏之官。《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左传·
?—1703清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肇佘,号慕徐。顺治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以吏部侍郎往广东、福建,宣布开豁迁海之禁,给还两省民地三万九千余顷,使民复业。历官刑、兵、礼等部尚书。后以病告归
书名。简称《秋涧集》。元王恽撰。一百卷。恽号秋涧,故以名集。凡诗文七十七卷,《承华事略》二卷,《中堂事记》三卷,《乌台笔补》十卷,《玉堂嘉话》八卷。所收记、序、行状、碑志二百余篇,多记金、元之际及世祖
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康侯。贡生。崇祯十四、十五年(1641—1642),李自成攻开封时,曾参与守城,选授知县。以亲所经历口授《守汴日志》一卷。
1855—1939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清光绪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兼充国史馆协修等职。中日甲午战后入袁世凯幕,在小站兼管营务处。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内阁学士兼练兵处提调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因晋曲沃为名”(《元和郡县志》)。治今山西曲沃县东南。北周明帝移治乐昌城,在今县南。隋开皇十年(590)又移治绛邑故城北,即今县。北朝属正平郡,隋至元属绛州,明、清属平阳
?—356十六国时人。前秦苻生母强后弟。苻健即天王位,为太傅,迁左光禄大夫。苻生即位后,昏虐苛暴,屠戮大臣。寿光二年(356),借昏风日蚀兼水旱不时等天象,谏生“务养元元,平章百姓”。生以为妖言,凿其
清雍正十二年(1734)割古田县北境双溪地置。治今福建屏南县东北双溪。属福州府。1956年移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