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衔枚

衔枚

古代军事用语。枚,形如筷子,横衔口中,两端有带系于项上,使不能说话。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士卒衔枚,以防喧哗。《周礼·夏官·大司马》:“徒衔枚而进。”《六韬·虎韬·必出》:“设衔枚夜出。”《吴子·应变》:“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

猜你喜欢

  • 协忠大夫

    阶官名。北宋政和六年(1116)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为第六阶,正五品。

  • 经堂教育

    又称寺院教育。由清真寺教长招收学生传习经典,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一种教育制度。明中叶,开始流行于陕西(一般认为开创者为胡登洲),渐推广到河南、山东、云南等地,形成陕西、山东两大学派及云南支派。主要讲授《古

  • 甄邯

    ?—12西汉末年人。平帝时为侍中奉车都尉,封承阳侯,后迁轻车将军。得王莽亲信。为莽褒扬功德,助定制度。居摄二年(7)翟义起兵反莽,被任为大将军,领天下兵屯卫京师。及莽称帝,拜大司马,封承新公。

  • 程瑶田

    1725—1814清安徽歙县人,字易畴,又字伯易,号葺荷,晚号葺翁。乾隆举人。少与戴震、金榜俱从学于江永,治学精谨,尤善名物礼制。每考一物说一字,援据经史,疏通证明,融会钩稽,不拘泥传注。所著《通艺录

  • 古玉器名。环形,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发现。一般放置于死者的耳旁。

  • 四十六例

    《大清律》首篇《名例律》之别称。因有四十六条而得名。其主要内容除了确立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有一些对定罪量刑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如官吏犯罪分公罪与私罪,公罪减轻,私罪从重;犯

  • 金州卫

    明洪武八年(1375)以金州置。治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初隶海城。康熙三年(1664),改隶盖平。二十年设城守章京。雍正五年(1727),设金州巡检,属复州通判。十二年置宁海县。

  • 悲愤诗

    诗歌篇名。东汉末年女诗人蔡琰(蔡文姬)作。文见《后汉书·列女传》。有五言和骚体各一首。骚体一首作者自叙之经历与蔡琰生平不尽相符,一般认为是伪作。五言一首则被多数研究者论定为蔡琰作品。诗共一百零八句,五

  • 来恒

    ?—679唐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来济异母兄。学行与济齐名。上元三年(676),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为相三年,卒于官。

  • 言官

    明清两代对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的通称。以其均有建言之责,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