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大夫
散阶称号。金代始置,为文散官。正三品中,属四十二阶之第十阶。元代沿置,升为正二品,宣授。明代为文职正二品之升授。清初沿置,为文职正二品及武职中属八旗者正、从二品之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始专封文职正二品,八旗正、从二品改同绿营,分别封武显大夫、武功大夫。
散阶称号。金代始置,为文散官。正三品中,属四十二阶之第十阶。元代沿置,升为正二品,宣授。明代为文职正二品之升授。清初沿置,为文职正二品及武职中属八旗者正、从二品之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始专封文职正二品,八旗正、从二品改同绿营,分别封武显大夫、武功大夫。
即“中外算学报”。
官名。西汉置。武帝时分别以程不识、李广为东、西宫卫尉。东宫指未央宫,东宫卫尉即未央卫尉,掌屯兵、警卫。
1621—1697清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字擎宇、擎之、西华。顺治时参加镇压农民军余部。康熙时历任广罗总兵、宁夏提督、云贵总督,参加讨平王辅臣之叛。康熙二十年(1681)以勇略将军挥军入滇,攻克昆
西夏文字典《文海》的一个特殊部分。有人认为是单独的一部书。《文海》分平声、上声、杂类三部分。平声、上声以韵分类,杂类部分则以声分类,但其版本形制、释字方法并无区别。参见“文海②”。
见“鸭赤”。
书名。南朝齐沈约撰。为中国声韵学最早著述之一。时周颙曾作《四声切韵》,论及声律要义。永明中,沈约乃广而深之,定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初步总结诗歌创作中之“八病”。此说为唐代诗人所遵循。已佚。
①爵名。晋、南北朝、隋、唐、宋常为开国县伯简称。金置,位郡侯下,正、从四品,章宗改郡伯。②官署名。西魏、北周置,属地官府民部。以县伯中大夫为长官,掌本方事务。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小县伯中士以
宋神宗元丰改制,命侍从官以上,每日在垂拱殿朝见皇帝,称常参官;朝廷各部门朝官以上,每五日在紫宸殿朝见皇帝,称六参官;在京朝官以上,每月朔望在紫宸殿朝见皇帝,称朔参官。
旧指皇帝生前选定的陵寝所在地。
官名。隋代谒者台长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一员,从四品,五年改为正四品,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驾出,对御史引驾。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随台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