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布特哈

东布特哈

清末政区名。全称“东路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1662—1722)中,清廷将分布嫩江流域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渔猎民族编旗设佐,置布特哈总管衙门领之。光绪二十年(1894),裁并衙门三总管,改置副都统领其事。三十二年,又裁撤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置东、西两路布特哈,各设总管,分编8旗。总管下设佐领1,骁骑校1,统领本路旗属事宜。治所驻博尔多站(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宣统二年(1910),改置讷河厅,1913年改县。

猜你喜欢

  • 鸠摩罗什

    344—413后秦高僧。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为“童受”、“童首”、“童寿”、“童子”。原籍天竺,世为国相。其父鸠摩罗炎东越葱岭,至龟兹为国师,娶龟兹王妹生罗什,年7岁,随母出家。

  • 鲁王

    ①辽封爵。清宁(1055—1064)初,兴宗第三子耶律和鲁斡徙封。《辽史·道宗纪》:“清宁五年(1059)……以鲁王(耶律)谢家奴为武定军节度使》”。 ②金封爵,大国一字王号。大宝二年(1162)太祖

  • 盆苏克丹津呼图克图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喇嘛僧。汉籍文献又称阿拉木札木巴呼图克图、盆苏克丹津阿拉木札木巴。因精通经教,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备受尊崇,常参与议决大事。曾受派至北京向清纳贡。有属众2700余户。衣钵传至二世。

  • 太虎罕同

    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女首领。又作虎来罕同、台噶勒准根哈屯。“太虎”为汉语“太后”的蒙语音译,“罕同”即“哈屯”(夫人)。※布延巴图尔鸿台吉(把都儿黄台吉)妻,※博硕克图济农母。万历元年(1573),

  • 前燕文明帝

    见“慕容皝”(2439页)。

  • 阿眉斯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阿眉斯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12万,包括台东县东北部的台东镇,鹿野、池上、东河、长滨、关山、成功、卑南等;花莲县东部的花莲市,新城、吉安、寿丰、凤林

  • 青仡佬

    清代至民国间对部分仡佬族的称呼。《黔南职方纪略》云:仁怀有之,即在今贵州赤水县、仁怀县一带有其民居住。其服装和饮食等习俗多与汉民无别。今统称※仡佬族。

  • 颇罗鼐传

    书名。清代藏文传记体历史和文学著作。朵喀·才仁旺杰著。成书于18世纪中叶。有拉萨藏文木刻版,现有汉文译本。内容叙述颇罗鼐一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个人功绩。其中对康熙五十六年(1717)反击准噶尔军

  • 签军

    金元时期的征兵制度。“签”亦作“佥”。凡汉军,有事则签取于民,事已则或亦放免。每遇战争或边事,民家丁男,凡强壮者,尽取无遗,曾激起人民强烈反抗。元光(1222—1223)末,备潼关黄河,又签军,诸使者

  • 那斯胡尔萨

    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筒被子”。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野外露宿常用的被子。以长毛狍皮制作,口袋形;在开口一头缝有几根皮条。睡觉时将外衣脱去,身入其中,将袋口皮条扎紧,既保暖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