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于谐里

于谐里

见“乌古部”(332页)。

猜你喜欢

  •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瑜、门隅、察隅地区及墨脱、米林、隆子等县。包括博嘎尔、棱波、邦波、德根、崩尼、崩如、米古巴、米

  • 东珠

    珍珠名。亦称北珠或大马蛤珠。因产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得名。早在汉魏时,该地居民已知采珠,“大珠如酸枣”(《后汉书·夫余传》)。以颗大光润,匀圆莹白著称于世。为当地人民对外的交换品之一。也是历代统治者向当地

  • 伽木隆宣慰司

    明代藏族土司名。地在今四川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域。建置确凿年代欠详。史载正统九年(1444)正月,明廷应四川伽木隆宣慰司之请,命喇嘛班丹伦竹为其地灌顶国师。八月,宣慰使克罗俄监灿奏伽木隆西北境

  • 不里阿耳靴

    蒙古传统靴的一种。源于13世纪的蒙元时期,蒙古族利用不里阿耳人在伏尔加河畔制造的皮革(俗称俄罗斯皮)做成蒙古式靴子。皮革原料主要是马皮,少数是狼皮、鱼皮等。靴头尖而上翘,靴筒高而宽大,内可套裹腿毡、毡

  • 西藏佛教

    见“藏传佛教”(2571页)。

  • 契丹语,意“水”(“山水”之“水”)。辽圣宗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奉使契丹的宋使宋绶《上契丹风俗》记曰:“蕃语……水为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一说,可以蒙古语usu(水)相比勘

  • 青海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一称青海厄鲁特。清代青海和硕特、土尔扈特、绰罗斯、辉特4部总称。4部分牧而处,共28札萨克。其中和硕特部人最多,有21札萨克,土尔扈特部4札萨克,绰罗斯2札萨克,辉特部1札萨克。初不设盟,无

  • 火儿慎

    见“好儿趁”(937页)。

  • 喜马拉雅山

    山名,又作盘山。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南缘和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境内。其脉自帕米尔高原起,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为一条东西向的孤形山系,全长24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由北至南分为锡

  • 阁逻凤

    即“阁罗凤”(17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