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1755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初隶内务府。字右文。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由内务府主事迁员外郎,改郎中,管苏州织造。六年(1728),授广东布政使,调浙江、江苏、河南。九年(173
见“益喜策丹”(1946页)。
?—前174秦末汉初匈奴单于。挛鞮氏。※头曼单于太子,因父宠幼子,欲废之,使质于月氏,后逃归,为万骑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杀父自立,并尽杀后母、弟及诸臣之不从者。制刑立法,整顿部众,封设左右
解放前夕在云南建立的地方革命武装。原称“普光三支队”,是一支组织松散自发反对国民党压迫的地方武装。在接受中共“云南人民自卫军第二纵队”领导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随即改编为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作玉孜伯克、羽滋伯克。维吾尔族语,意为百户长。职司征收百户范围的粮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前299战国时中山国国王。单称“��”。白狄鲜虞人,姬姓。※中山王子。周赧王七年(前308),父卒,嗣王位。在圆壶上刻以悼辞,以纪父功,并将圆壶、大鼎、
1634—1718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兆佳氏。顺治十一年(1654)翻译举人,授工部七品笔帖式,累迁内阁侍读、刑部员外郎。康熙十三年(1674),署骁骑参领,随扬威将军阿密达讨王辅臣。十五年,随征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之一支。以首领思磐领部而得名。居于丹岭(今甘肃山丹南燕支山)一带。东晋隆安五年(401),被后凉吕纂之番禾太守吕超率军讨伐,思磐遣弟乞珍诉超于纂,纂命超及思磐皆入朝。寻吕纂为吕超
旧时傣族、拉祜族和汉族对佤族的一种通称。又分“大佧佤”(指西盟佤族)和“小佧佤”(指双江、耿马、沧源、孟连、澜沧等地佤族)。“佧”为傣语,含有奴隶之意,故有侮辱性质。解放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的意愿,并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治云南城,即今祥云县云南驿。南诏王派子弟镇守。参见“十睑”(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