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俺答汗法典

俺答汗法典

明代蒙古法典。亦译作《阿勒坦汗法典》。东蒙古※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阿勒坦汗)主持制定。据法典前言推测,约颁布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蒙古之后、俺答汗去世之前的万历九年(1581)。法典正文则制订于黄教传入之前,故在颁布时仅在前言中补入了佛教的内容。俺答汗时期,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汉族兵民进入漠南地区,旧的习惯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为了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处理各种刑事犯罪和民族、民事纠纷,俺答汗召集所属各部领主,修改原有的习惯法,吸收汉族刑律,制订本法典。由前言和刑律“十三法”两大部分组成。今人将其刑律划分为12章或13章115条。前言中肯定了佛教和达赖喇嘛的神圣地位,俺答汗的权力和法典的效力。刑法包括人命案、伤残案、盗窃案、叛逃案、夫妻家庭纠纷、主奴纠纷、尸体及传染病案、同使臣和公差有关的案件和处罚条款,也有关于抗灾保畜、保护野生动物、扶助救济他人的奖惩规定。其中除了奴仆致他人死亡兼犯盗窃罪者处以死刑外,其他一律以罚取数量不等的牲畜、“杖责”和“顶替”(赔偿受害者丧失的劳动力)处治。其中亦有保护妇女、家庭的法规。与原有的习惯法比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为俺答汗统治时期最为完整和系统的法令和法规,是研究蒙古当时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和蒙古法制史的珍贵文献。法典的蒙文原件已失传,现今发现的是藏文译写本,藏于英国利物浦博物馆。1937年由德国学者麦斯札尔发表于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中心的《中亚研究》杂志。197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毕拉据藏文本译成斯拉夫蒙文并作了分析研究,发表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通讯》第3期,后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历史编纂学诸问题》一书中。国内有两种汉译本,均译自毕拉的蒙文本,一种是藩世宪、宝音的译注本,载《土默特史料》第16集;一种为暴彦奇格的译注本,载《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4期。日本学者岛田正郎亦将法典译成日文,并逐条详加研究和注释,收入其《明末清初蒙古法的研究》一书中。由于诸译者对藏文本和蒙文译本的理解不一,译文及条文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猜你喜欢

  • 鄂温克、鄂伦春语音译。亦译作“着”、“朱”等。含义有二:(1)家、家庭或同一个※撮罗子里的人,是对父系小家庭的称呼。一般以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少数包括三代人,最多的为四代人。男子中的长辈是家庭中的主

  • 五福

    ?—1783清满族镶白旗人。富察氏。由世袭佐领兼鸟枪章京,乾隆二十一年(1756),补四川建昌游击。二十七年(1762),迁城守营参将。升维州协副将。三十六年(1771),因小金川土司与明正土司之争,

  • 独乐寺

    俗称大佛寺。契丹时期重建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天津蓟县城西西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时期无考,建筑学专家梁思成以为“至迟亦在唐初。”(《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现存主要建筑山门与观音阁为辽

  • 喀喇汗朝钱币

    古货币名。本世纪以来新疆喀什、莎车,阿图什等地出土的喀喇汗朝钱币。数量较大,仅1980年阿图什县牙什干一处即发现窟藏130公斤,约17000—18000枚。钱币铜质,圆形无孔,打压铸造,直径2至3厘米

  •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见“招仙塔”(1375页)。

  • 解放组织

    见“民族解放社”(669页)。

  • 板雅忠

    明代云南西双版纳贵族。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三宝历代之弟。天顺元年(1457),宣慰刀霸羡自杀后,与族众共举其兄三宝历代为宣慰使,声称:“众人同意推吾兄为主,甚善,无论山地,或是水田,但给余足够衣食者

  • 郁于

    ?—723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郁于、郁干、李郁干。出自大贺氏族。前首领※娑固(李娑固)从父弟。开元八年(720)契丹内讧,堂兄娑固为军事首领、静析军副使可突于(一作可突干)所杀,即被可突于推为

  • 马文良

    1912—1941革命烈士。原名尹九宫,曾有名尹志异、尹绂。辽宁海城县人。回族。1933—1934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35年赴日本留学东京早稻田大学。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组织“读书会”。193

  • 新疆

    地名。清代以其名名地者有四:一指贵州古州、丹江、安顺、镇宁等地;一指四川大、小金川一带;一指云南昭通、永善地方;一指天山南北地区。系雍正、乾隆年间为区分新、旧辖区而采用的名称,寓“新辟疆土”之意,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