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河

夏河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回杂居状况。境内拉卜楞地区卡加6部为吐蕃四大氏族中“柬”氏族后裔。元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于河州(今临夏),夏河为其辖地。明朝招降甘、青藏族后,地属河州卫。清代,为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第五子伊勒都齐辖地。雍正(1723—1735)初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后,划青海蒙古为29旗,夏河归察罕丹津亲王管辖。康熙四十六年(1707),嘉木样一世应察罕丹津请至拉卜楞地方建寺弘法,随宗教势力之发展,甘青各地藏族多投归拉卜楞寺,为其属民。1926年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置夏河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羊,“河曲马”驰名全国。

猜你喜欢

  • 光哨车

    民国初期撒拉族交通工具。流行于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系由外地引进的一种畜力木车(亦称大轮木车)。车排、车辕、车轴、车轮均用硬质木料制成。车轮直径1.5米左右,车排狭长,可装货300—40

  • 屯千总

    官名。清乾隆时(1736—1795)在四川省松潘、杂谷脑等地藏族聚居区所置世袭武职小土官,以当地头目充任,又称土弁,归屯守备指挥。秩正六品。平时管理本支事务,战时,服从征调、随屯守备助官军作战。其革除

  • 刘三妹歌仙传

    壮族传说历史人物传记。一篇。明末清初张尔翮撰。作者在康熙二年(1663)清明节游浔州(今广西桂平)西山时,访仙女寨杨氏老人(时年80余)后而作。内容记述刘三妹(亦名刘三姐)的祖籍、身世及讴歌故事。为研

  • 回回民族问题

    书名。我国第一部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回回民族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集体编写,由李维汉、贾拓夫、刘春等主持并执笔写成。1941年4月以延安民族研究会名义由延安解放社出

  • 万人冢

    见“大唐天宝战士冢”(101页)。

  • 太原之戎

    古族名。戎之一支。周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故名。后周王屡征之,不克。太原的位置有今固原平凉说;包头五原说;山西太原说;赵城镇以南、冀城以西、永济以东、平陆以北说;山陕黄土高原东部说等。

  • 赫哲喀喇

    清代对部分赫哲族的称呼。一作黑哲喀喇。因其男子皆剃发,又有薙发黑斤之称,俗呼短毛子。史记其位置不尽相同,大体在伯力(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及松花江下游至伯力和乌苏里江附近地区。天命年间(

  • 札牙笃皇帝

    见“图帖睦尔”(1437页)。

  • 小和卓木

    见“霍集占”(2548页)。

  • 钦定石峰堡纪略

    书名。乾隆四十九年(1784)奉诏,由纪昀等总纂。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20卷。首卷1卷,为乾隆帝御制诗文。正文收录从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784年6月9日)至五十年四月初十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