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宛

大宛

西域古国名。又作破洛那、拔汗那、判汗、跋贺那等。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王治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卡散赛)。国王之下设副王、辅国王各一人。所属大小城邑70余。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稻麦。盛产葡萄酒、苜蓿、名马(汗血马)。商业发达,人皆精于商道。种族属欧罗巴种,皆深目高鼻多髯。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众30万,兵6万。初,汉武帝以其拒绝贸易汗血马,杀戮汉使,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伐之,斩其王毋寡,另立昧蔡为王,取马而归。后大宛贵人杀昧蔡,立毋寡昆弟蝉封为王,并遣子入侍,为质于汉。自此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苜蓿、葡萄传入内地。东汉时曾役属于莎车。西晋太康六年(285),武帝遣使杨颢拜其王蓝庾为大宛王。南北朝时改称破洛那。北魏太和三年(479),遣使朝贡,献汗血马。唐时以其地置休循州都督府。天宝三年(744),唐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封宗室女为义和公主妻其王。明清时为浩罕汗国领地。

猜你喜欢

  • 乌洛侯

    北方古族名。南北朝时期游牧于今嫩江之西,南邻地豆于,东接室韦,西为今兴安岭与柔然为邻。其地多河流,土地湿润,水草森林丰盛,气候多雾气而寒。以游牧为业,好射猎,有初级农业,产马牛羊和谷麦,也多饲养猪鸡等

  • 阿理

    ?—1045西夏皇子,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景宗李元昊子。母咩米氏。与母均失宠,避居夏州王庭镇。年长,图谋聚众为乱,其党羽卧香乞告密,被元昊捉获,后沉河溺死,其母赐死。

  • 冉魏

    十六国时期汉人冉氏所建政权。冉氏为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冉瞻、※冉闵父子为后赵石虎收为养子、养孙,遂从石姓。屡从征伐,多有战功,位高爵显。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后,闵持权擅专朝政,屡谋逆

  •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

  • 纳木札勒多尔济

    ?—1700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色棱阿海孙。驻牧萨尔塔郭勒,向清朝入贡最恭顺。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遣侍卫拜音察克等赴该部赐赉冠服、佩带、弓刀

  • 拓跋思忠

    ?—881唐代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唐末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思恭弟。僖宗中和元年(881)八月,从兄参预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与黄巢将尚让、朱温战于东渭桥,引弓射桥表铁鹤没羽,尚让等惊骇逃走,追之逐北,深入敌阵

  • 蕃官

    西夏官职的党项语称谓。景宗元昊显道二年(1033)立官制时,蕃官名号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毅宗奲都六年(1062)增设昂聂、昂星、谟固、阿泥、芭良、

  • 旺都特那木济勒

    ?—1898清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乌梁海氏。成吉思汗功臣者勒篾(济拉玛)后裔。色伯克多尔济子。同治七年(1868)袭郡王位,娶清皇族礼亲王之妹为福晋。任御前行走,在京值班,与清朝王

  • 济农

    明代蒙古仅次于大汗的职位。亦译作吉囊、吉能等。副王、副汗之意。史界一般认为出自汉语“亲王”,此外也有认为出自汉语“郡王”、“政王”、“晋王”、“君王”等。《蒙古源流》称:“上天有日月二物,下土有大汗、

  • 折罗漫山

    见“天山”(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