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原始社会群婚家庭的晚期形式。由血缘婚或级别婚演变而来。其特征是: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姐妹,与另一集团的一群男子有互相共夫共妻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群男子是她们的共同丈夫,这些丈夫不包括她们的兄弟;同样,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兄弟,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婚配,这一群女子是他们的共同妻子,这些妻子不包括他们的姐妹。丈夫们互相不称兄弟而呼“普那路亚”,妻子们相互不称姐妹,也呼“普那路亚”,意即“亲密的伴侣”。此类家庭既排除父母与子女,也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且夫与妻不在同一个公社里,双方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子女对生母与非生母皆称母,对诸父皆称父,有一套独特的亲属称谓。在普那路亚家庭时期,临时的、或长或短的成对配偶婚已出现。当一切兄弟姐妹间,乃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配关系一旦被禁止,普那路亚家庭就演化为氏族。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尚可窥见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的遗迹。例如:永宁纳西族历史上的13个通婚集团,阿注婚姻关系中二兄弟与二姐妹共为阿注的事例,独龙族的“伯惹”(意为姐妹和兄弟婚配)与“安尼南”(意为娶两姐妹)婚制,布朗族的类分式亲属称谓及按年龄划分通婚等级的制度,以及一些民族青年男女集体串公房等。有学者否认历史上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亦有学者认为普那路亚家庭不是氏族产生的源头,而是母系氏族解体的产物。

猜你喜欢

  • 文王

    渤海国第三世王大钦茂的谥号。取意于其人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位后,偃武修文,使渤海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皆得到迅速发展,一生以“文治”著称。钦茂于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

  • 叱豆浑

    南北朝时期柔然部落名。亦作折豆浑、是豆浑,简称“豆浑”。源于东部鲜卑。曾有部分人投西秦乞伏乾归(?—412)。柔然汗国兴起后,依附柔然,其首领担任柔然俟利莫何、莫何去汾等要职,部众逐渐融入柔然,互通婚

  • 额真

    清代官员。又作厄真、阿真、额巾。满语音译,“主”的意思。最初为奴仆对家主,臣民对君主的尊称。后演变为官号。清代八旗制度规定,旗的各级官长分别称牛录额真(佐领)、甲喇额真(参领)、梅勒额真(副都统)、固

  • 摩些蛮

    明清时古族名。今纳西族。为汉晋时“摩沙夷”,唐宋时“磨些蛮”、“么些蛮”,元时“末些蛮”的同音异译。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5丽江府:“境内摩些蛮独多”;宝山州:“摩些蛮,死者无棺椁”。清道光《大姚县志

  • 生户

    宋代汉族对党项族部落族帐人户的称谓。与熟户相对。指对唐代后期开始内迁并散居于今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等地,远离汉族聚居地区从事游牧经济的党项羌部落。

  • 龙江

    即“黑龙江”(2227页)。

  • 荒服

    古称入贡为荒服。《史记·匈奴列传》:周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其后200余年不绝。周衰,始断。

  • 马悟真

    1833—1875清同治年间西北各族反清起义首领。人称“尕大师傅”、“马尕大”。甘肃东乡北庄人。东乡族。伊斯兰教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之孙。同治元年(1862)响应陕西回民大起义,率领东乡一带回、东乡

  • 啸亭杂录

    书名。清礼亲王※昭裢(1776—1829,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之后,号汲修主人)撰。15卷。以亲身经历和见闻,以杂记形式,于嘉庆、道光年间撰成。记述清朝兴起至嘉庆时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

  • 回疆通志

    书名。又称《回疆事宜》。清嘉庆九年(1804)蒙古镶黄旗人和宁辑。全书12卷。主要记述哈密、吐鲁番、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所辖南八城事略以及维吾尔族诸王公事迹。附有土尔扈特、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略传。风俗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