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木
树名。又称桄榔树。产于古代牂柯郡句町县(今云南广南县)。《临海异物志》云:“桄榔木外皮有毛,似栟榈而散生。其木刚,作鋘锄利如铁,中石更利,唯中焦根乃致败耳。皮中有似捣稻米片,又似麦面,中作饼耳”。此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洪直,旁无枝条,其颠生叶不过数十,似棕梢。入木数寸可得面,赤黄色,密致,可食。蛮僚民多食之。
树名。又称桄榔树。产于古代牂柯郡句町县(今云南广南县)。《临海异物志》云:“桄榔木外皮有毛,似栟榈而散生。其木刚,作鋘锄利如铁,中石更利,唯中焦根乃致败耳。皮中有似捣稻米片,又似麦面,中作饼耳”。此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洪直,旁无枝条,其颠生叶不过数十,似棕梢。入木数寸可得面,赤黄色,密致,可食。蛮僚民多食之。
见“罗藏丹森讲索”(1424页)。
见“腾里可汗”(2372页)。
?—1757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又作策凌蒙克。绰罗斯氏。达赖台什弟保伊勒登孙,汗※车凌从叔父。乾隆十八年(1753),为避准噶尔乱,与车凌、车凌乌巴什率众3千余户内附,受厚遇。获赏羊3千。次年入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因其建筑形式类似凤凰,又名“凤凰寺”。寺址在杭州城区文锦坊西。杭州为唐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重要商港,一度为南宋首都,故阿拉伯、波斯等地伊斯兰教商人多侨居于此,并建有清真寺数处,现仅
古族名。戎之一支。原居瓜州(今陕西秦岭西端及陇山一带),称※“瓜州之戎”。姓允氏,又号“允姓之戎”。后迁居陆浑(河南宜阳南),故名。以其地居秦岭北、黄河南,皆阴地,故又称为“阴戎”。又以地当九州,也称
书名。贵州地方史考证。7卷。清曾廉(湖南邵阳人,汉族)撰。卷前有作者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写《自序》,内称:“余寓居于黎平、锦屏之南屏山下,盖汉之镡城地。”但未说明其任何种官职。是书卷1表格,卷2
1770—1844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三十六任堪布。藏族。出生于科采拉德阿柔部落之纳杂家。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木样临莅该地时,被迎入拉卜楞寺,学习藏文读写,成绩最佳。后精通医药。曾任霍尔仓活佛之
653—729唐朝文臣。字行冲。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元氏。北魏常山王素连之后。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及长,学识通博,尤擅音律及诂训之学。登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睿宗景云(710—711)中,九迁
白族民间曲艺。约产生于明代。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演时由一人说唱,一人以三弦伴奏,音乐随唱词变化。曲调有三腔九板十八调。演唱者加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够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活动,已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哈尔萨卫。嘉靖(1522—1566)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