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毕僳语

毕僳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地区自称毕僳(米必苏)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其相邻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6000左右。在国外,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毕僳语内部有一定的差别,因尚未作深入调查,方言差异情况尚不大清楚。以勐海县勐遮乡曼洪话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音和清送气两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舌面中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与浊塞音相拼的复辅音3个,有腭化的双唇音3个,还有带鼻冠和腭化的双辱浊塞音1个。有10个单元音,4个复元音,以前响的为主,由主要元音加韵尾i、u构成。有p、t、k塞音韵尾和m、n、g鼻音韵尾,多半出现在傣语和汉语借词中。有6个声调,其中3个出现在固有词中,另外3个出现在借词或形态中。语法特点: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形态手段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11类。名词有复数形式,用在名词后加附加成分表达。名词既可单独和数词连用,也可单独和量词连用。与量词连用带有指示作用。量词较丰富,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有相当丰富的计量名词本身作计量单位的现象。人称代词分单数和复数,复数人称代词是用单数人称代词主要元音的屈折变化构成。疑问代词用疑问语素α55构成。动词有情貌范畴,用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形容词有前缀,否定时则前缀脱落。形容词表示程度加深不用重叠词根方式,而用将形容的原调一律变为高升调。也可用加后缀的方式表达。结构助词较丰富,有指明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数量词组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多音节的单纯词较少。复合词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等结构形式。派生词数量较少,用加前后缀的方式构成。借词主要来源于傣语和汉语,基本上采用音译方式借用。

猜你喜欢

  • 授时历

    元代郭守敬等天文学家编制的历法。元初承用《金大明历》,以该历浸差,与天象不符,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设立太史局(后改称太史院)以制订新历。参与修历者有都水少监郭守敬及许衡、王恂等。根据郭守敬主张

  • 道光

    ①清宣宗旻宁年号。1821—1850年,凡30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宣宗旻宁(1413页)。

  • 渠勒

    西域古国名。王治鞬都城(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上游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300余,口2000余,兵300。居民从事游牧。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东汉三国时为于阗

  • 赛喀纳

    ?—1688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布赛氏。初任典仪。顺治十四年(1657),授二等侍卫,擢一等侍卫。康熙九年(1670),授护军参领。十四年(1675),随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鄂扎征察哈尔布尔尼,领兵率

  • 宁蛮府

    南北朝宋元嘉(424—453)中置,属雍州,因部领蛮左,故别置蛮府。领西新安郡、义宁郡、南襄郡、北建武郡、蔡阳郡、永安郡、安定郡、怀化郡、武宁郡、新阳郡、义安郡、高安郡、左义阳郡、南襄城郡、广昌郡、东

  • 夜郎郡

    古郡名。①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置。治所在※夜郎县(今贵州关岭境内),与牂牁、朱提、建宁3郡相邻,辖地在豚水(今北盘江上游)两岸,包括今贵州省六盘水、贞丰、兴义、普安及云南省富源等地。南朝梁大宝元

  • 觉罗琅玕

    ?—1804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由捐纳笔帖式,历官刑部郎中、内阁学士、江苏按察使、刑部侍郎。乾隆五十一年(1786),官浙江巡抚。五十二年,由海道运谷20万石,援清军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受嘉奖。旋

  • 北院王

    西夏诸王位之一。位在第二。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在师位、中书位、枢密位之上。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偃渠

    匈奴大将。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以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统军攻匈奴,受狐鹿姑单于命,与左右呼知王将2万余骑拦截汉重合侯莽通(马通)所率汉军于天山。见汉军势强,不战而退。

  • 越裳

    古越人一支。其分布据《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册府元龟·外臣部》亦说:“南蛮林邑国(汉时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州南,……北连九真”。周初便与中原王朝交往,周成王时,越裳氏曾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