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焉耆山、燕支山、删丹山。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永昌县西。其地树木繁茂,水草丰饶,冬暖夏凉,为匈奴人重要驻牧地,与生计攸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失其地,为歌悼惜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河旧事》)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焉耆山、燕支山、删丹山。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永昌县西。其地树木繁茂,水草丰饶,冬暖夏凉,为匈奴人重要驻牧地,与生计攸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失其地,为歌悼惜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河旧事》)
鄂伦春语音译。又称“埃尼博如坎”。主管天花病的娘娘神。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旧时鄂伦春人患天花病,祈祷此神保佑。祭品为狍子、野鸭、飞龙鸟和酒等。神像是在布或纸上画的3个女人像。相传她们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函普子乌鲁为德皇帝。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熙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为上格吉得马、中格吉班马、下格吉麦马的总称。玉树25族之三。住牧于杂曲及子曲河上游。东界拉休、囊谦,南界中坝,西北界玉树。有百户3员,百长1员。属民940户。皆帐居畜牧,信奉喇
一种轻型的铠甲。古已有之,以金属环相扣连缀而成,呈网状,故也称网子甲。《正字通·金部》:“锁子甲五环相亘,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甚轻便坚固且工艺精细。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披此种甲征战。
滑雪板。鄂温克语音译,亦作“金勒”。交通工具和狩猎工具之一。鄂温克人传说滑雪板是其祖先发明的。旧时,每年冬季下雪后,至次年农历二三月间,雪深马难奔驰,常系之于足追捕鹿、犴、熊等野兽。一般只在山顶雪面比
?—1868清末蒙古族起义首领。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家贫,父母早亡,以贩马为生。咸丰九年(1859),聚众起义。后赴达尔罕王旗联络弥勒僧格、赵保承(绰号二喇嘛,蒙古人),发动蒙汉群众参加反清斗
1309—1364元代地方官员、著名学者。藏族。仲钦·门兰多吉之子。五岁能熟读诗文。元至治三年(1323),被委任为卫藏蔡巴万户长。泰定元年(1324),亲至内地朝觐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受赐银印和掌管蔡
部分壮、布依族自称。亦译“布饶”,意为“我们”。参见“土僚”(64页)。
契丹语称谓。为对一种地方机构的称呼。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是为宫卫下辖的一级组织。然仅辽太祖※弘义宫下有2:述垒北和述垒南,其它宫府不置。又,此语词还作一具体单位
见“濮”(25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