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语

纳西语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永胜、宁蒗、德钦、中甸、剑川、鹤庆、兰坪,四川凉山州的木里、盐源、盐边等县,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27万。纳西语方言差别较大,分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丽江县丽江坝纳西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有唇齿音,方言中还有小舌音和卷舌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塞擦音构成的复辅音6个。有10个单元音,1个卷舌音。关于松紧元音的有无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多数认为没有,但方言中有松紧对方立现象。有11个复元音,均为后响型,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韵尾。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形态,但不很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性、数和指小指大等语法形式,均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量词较丰富,数词不单用,一般均和量词结合使用,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后3类的第一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第二、三人称对长辈、平辈、晚辈有昵称、尊称的区别。人称代词有格,用元音和声调的变化表示。动词有情貌、态等语法范畴。情貌有将行貌、进行貌、已行貌、完成貌4种,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用重叠方式表示互动或反复、连续动作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后变调加疑问语气助词可表示疑问。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也可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分别表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各类助词,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支配、表述4种。派生词占一定比例,用在词根前后加附加成分的方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和白语借词。

猜你喜欢

  • 莽寒

    明代云南顺宁历甸布朗族头人。宣德(1426—1435)初年,顺宁府(治今云南凤庆)布朗族头人阿答卜等起事,明廷命黔国公沐晟遣人招抚。他以所属5千户归属,愿入朝贡献。宣德五年(1430)五月,遣叔阿类随

  • 和硕特银印

    古印信。已收存者有3颗。为乾隆四十年(1775)颁给的官印。形方,边宽10.6厘米,厚3.1厘米。背有小型虎纽,高6.5厘米。边镌有满汉文合璧“乾隆肆拾年九月口日”、“礼部造”、“乾字伍百肆拾伍号”、

  • 劝龙成

    即“劝龙晟”(398页)。

  • 兰陵郡王

    辽封爵。统和(983—1012)中,右监门卫上将军萧挞凛以征西夏功、东京留守萧排押以破高丽开京功、驸马都萧宁等先后受封;太平三年(1023),武信节度丁振,四年,北院枢密使萧朴,九年,驸马都尉萧匹敌等

  • 耶律迭里特

    ?—913辽初名医。字海邻。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族弟,于越※耶律辖底子。史载其善骑射,有臂力,被阿保机誉为“万人敌”。于医尤精。传称:“视人疾,若隔纱睹物,莫不悉见。”(《辽史》卷112)阿保

  • 达玛仁钦

    1364—1432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藏族。初为仁达哇第子,擅长辩证。约明洪武三十年(1397),拜宗喀巴为师,参与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协助建立甘丹寺。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圆寂,以法衣及头

  • 阿史那元爽

    唐朝突厥族将领。※阿史那弥射子,※阿史那元庆弟。显庆二年(657),随父出南道,与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联军征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贺鲁兵败奔石国,受命与萧嗣业率兵穷追,虏贺鲁归。以后事迹不详。

  • 西土默特

    见“归化城土默特”(522页)。

  • 䐜弓

    唐代南诏国特产。《云南志》载:野桑木,永昌府(治今云南保山市)以西诸山谷有之,生于石缝中。及长至时月,择可作弓材者,先截其上,然后中割之,两向屈令至地,候木定性,断取为弓。不施筋(或作胶)漆,而劲利过

  • 哈剌章城

    见“羊苴咩城”(8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