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见“博尔忽”(2150页)。
即“虎斯”(1384页)。
藏语音译,又称“车德勒空”。原西藏地方政府两大管理机构拉哈和孜恰中的孜恰,设在布达拉宫,主管发放贷款和为达赖喇嘛及时收支财物等事务。其收入来源,是经营部分庄园、牧场,收取高利货利息等,设僧官两名作总管
地名。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县西南白城子。东晋义熙三年(407),铁弗匈奴之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建大夏国。夏凤翔元年(413),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10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
金大臣。本名千家奴,一名永中。女真族。独吉氏。明昌六年(1195),为行省都事,累迁同佥枢密院事。承安三年(1198),为兴平军节度使,改西北路招讨使。任内,增缮西自坦舌,东至胡列么近六百里界壕之女墙
①(603—631)隋末唐初东突厥小可汗。名什钵苾。阿史那氏。※始毕可汗子,颉利可汗侄。隋大业(605—618)中,始毕可汗立其为泥步设,领东牙兵,妻隋淮南公主,建牙于幽州北,统管契丹、靺鞨、奚、霫等
元代户类之一。斡脱,突厥语ortaq音译,意为“同僚”、“伙伴”,转意为“商人”。蒙元时,西域商人投靠蒙古大汗、诸王、后妃、公主等经营商业,放债营利,凭借政治势力,享受免役等特权。多结队而行,自称“斡
土族第一代土司。蒙古人,一说藏族人,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明洪武四年(1371),归附明朝,封为百户。二十三年(1390),调锦衣卫前所镇抚。子孙世袭。曾辖有“土舍”、“土民”百余户,男女400余人
?—185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图们氏。初由贡生补侍卫处笔帖式。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侍读、国子监祭酒。二十九年(1849),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仍留学政任。咸丰
景颇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德宏景颇族地区对传统习惯法的称谓。过去景颇族被划分为若干个山官辖区,每个山官辖区内包括数量不等的村寨,设有头人协助山官管理事务,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成文法,山官及村社头人处理辖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