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因中统钞行之年久,物重钞轻,钞值跌落,改行至元钞。面值分5文、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百文、1贯、2贯共11等。与中统钞并行,每1贯文当中统钞5贯文,2贯易银1两,20贯易赤金1两。武宗至大二年(1309),改行至大银钞,每1两准至元钞5贯。至元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元史·食货志一》)顺帝至正十年(1350)改行钞法后,仍通行故。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因中统钞行之年久,物重钞轻,钞值跌落,改行至元钞。面值分5文、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百文、1贯、2贯共11等。与中统钞并行,每1贯文当中统钞5贯文,2贯易银1两,20贯易赤金1两。武宗至大二年(1309),改行至大银钞,每1两准至元钞5贯。至元钞“终元之世,盖常行焉。”(《元史·食货志一》)顺帝至正十年(1350)改行钞法后,仍通行故。
?—1838清朝将领。蒙古正红旗人。拜俞特氏。初在乌鲁木齐驻防。嘉庆十三年(1808),由笔帖式补骁骑校。十四年升防御。十五年,升佐领。十八年(1813),迁前锋章京。十九年,迁翼长。二十四年(181
书名。乾隆四十九年(1784)奉诏,由纪昀等总纂。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20卷。首卷1卷,为乾隆帝御制诗文。正文收录从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784年6月9日)至五十年四月初十日(17
壮族民间风味食品与祭品。流行于广西柳江、融安、鹿寨、柳城等地。主要于三月三及其以后的各种祭祀与节日食用,平时亦可食。制法:将当地特产的一种无毒可食的黄香花(壮语称“花显”,形状与香气如丁花,其叶不像丁
地名。在青海省东部。东接甘肃临夏,南临甘肃夏河及青海同仁,西依尖扎,北隔黄河与化隆、民和相望。殷周时为羌戎之地,秦为塞外地,西汉为金城郡河关县地。东汉金城郡废,河关县改属陇西。晋复为河关县地,又为临津
见“阔出”(2273页)。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创造人和其他动物的神。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传说,地球上凡是能呼吸的动物,均是它创造出来的,且有极为生动的神话传说:它初以肉和泥土相拌创造出人,加入骨头后,会走路。那
1569—1597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长生,号桥岳,又号松鹤。纳西族名阿胜阿宅。土知府木旺(阿都阿胜)长子。万历二十年(1592),奉命亲领兵征云龙州,以功受奖。二十四年(1596),袭父职。
?—1736清代四川杂谷土司。藏族。其祖于明代受封安抚使,康熙年内附,给予旧封。雍正五年(1727),率士兵随清军西征,奋勇出力,以功,加宣抚使衔。乾隆元年(1736)病故,子苍旺袭职。
见“长狄”(363页)。
西夏文译汉文儒家经典。写本,草书,蝴蝶装。除最后一章稍残外,全书保存基本完整。共77面,页面24×14.7厘米,面7行,行20字左右。注释比正文低一格。原文为宋吕惠卿注本,前5页为吕注序译文。译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