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族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讲汉语、侗语、瑶语、壮语等。自称※蒙、※果熊、牡、摩、※嘎脑、答几、忙、阿髦等。他称多种多样。商周至秦汉时包括在蛮、荆蛮、黔中蛮、长沙蛮、武陵蛮、牂牁蛮等名称之中。宋以后始见苗称,专指分布于辰、沅、靖(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及贵州东南部)一带苗民。居其他郡县者则以徭、蛮、溪峒等称之。至元代出现“猫”之蔑称。明清两代,名称多达百余种,其中部分称呼与今侗、水、布依等民族混同。苗族先民与古史传说时代之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唐虞夏时之三苗部落有渊源关系。其时主要居住在江淮流域,后因战争及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不断向南向西迁徙。商周之际,有武丁用兵奋伐荆楚之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纣时,南方8个小国参加,其中包括有苗族先民。武王克商后,臣服之652国中,亦包括有苗族先民。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命方叔帅师南伐包括苗族先民的蛮方。春秋战国时,楚国庄��南下时,经过大部分苗族先民的居住地区。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在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羁縻政策。自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年),武陵地区苗民及其他民族先后爆发了反汉王朝的斗争。嗣后历朝皆有苗民起义发生,其中以明代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最多,以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及咸同苗民起义规模最大。光绪十年(1884),云南苗民※项崇周起义,为保卫家园掀起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黔南、湘西、云南等地苗民也爆发了反洋教及抗法斗争。苗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一些偏僻地区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由长老(寨老或榔款首领)管理。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辅以渔猎、采集。养禽畜、纺织均未形成专门行业。银、铁匠多在农闲时协助苗民加工用具,苗民则以换工作为劳动补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黔东特区、吊罗山、母瑞山等地区先后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经过苗区时,苗民子弟参加革命,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苗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工艺美术享有盛名。著名的蜡染、剪纸、刺绣等历史悠久。妇女服装及银饰式样多,制做工艺精巧。民间盛行※游方、不落夫家等婚姻习俗。大多以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为主,三代以上同堂者少。有的地区盛行※父子连名制命名。节日多达百种,尤以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跳花、赶秋等最为隆重。信仰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祭祀活动较多,以吃牛、接龙、吃牯脏(鼓社节)最盛行。

猜你喜欢

  • 乌居战

    东汉时南匈奴将领。封右温禺犊王。因参与前单于安国之谋,欲杀师子,及安国死,师子立为亭独尸逐侯鞮单于,恐被考问,于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五月,率数千人叛逃出塞。七月,为汉度辽将军庞奋及越骑校尉冯柱追

  • 徒单公弼

    ?—1221金大臣。本名习烈。河北东路(治今河北河间县)算主海猛安人。女真族。徒单氏。武定军节度使府君奴子,母系金熙宗女。初充奉御。大定二十七年(1187),娶金世宗女息国公主,加定远大将军、驸马都尉

  • 析支羌

    古族名。羌人的一支。春秋前已分布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至贵德、河曲一带,又称河曲羌。其居地古称赐支,故汉代又称赐支羌。因古代汉文史籍中常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泛称戎羌,故亦称析支戎。汉以后不见记载。

  • 遥辇九帐大常衮司

    见“遥辇九帐族”(2371页)。

  • 鸡冠壶

    又名马镫壶。考古出土具代表性的契丹器物。陶质。生活用品。因其上部形似鸡冠(或马镫)故名。口在上方,一般为管状直口,有的带盖。鸡冠形壶鼻中有孔,穿绳提携(马镫形为双孔,也有的穿孔部分加大,变成半环形把手

  • 大成比吉

    见“把汉比吉”(1062页)。

  • 隆奔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以其地有隆奔泉(意为“十万龙泉水”),故名。属西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归附明廷,散居塞内外,居塞内者主要分布在今青海湟中县境,有城廓庐室;居塞外者,即今青海日月山以西之共和县境,

  • 兀者野人吉烈迷等处诸军万户府

    即“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1047页)。

  • 胜州

    州名。隋开皇二十年(600)置,唐仍置。治所在榆林县(今内蒙古准噶尔旗十二连城)。隋、唐曾改榆林郡。辽废。宋景祐(1034—1037)中入于西夏。

  • 冒卡瑶

    见“高山族收获祭”(19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