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义
明初云南大理领主。白族。大理人。末代大理总管※段明次子。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蓝玉、沐英等攻破大理,与大理总帅段世及长兄苴仁同被俘(一说其父亦在被俘之列)。十六年,兄弟同被押送至明京师(今南京),因其祖父段宝曾有降表,故获太祖赦免,赐名归义,授雁门卫镇抚。参见“段世”(1692页)。
明初云南大理领主。白族。大理人。末代大理总管※段明次子。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蓝玉、沐英等攻破大理,与大理总帅段世及长兄苴仁同被俘(一说其父亦在被俘之列)。十六年,兄弟同被押送至明京师(今南京),因其祖父段宝曾有降表,故获太祖赦免,赐名归义,授雁门卫镇抚。参见“段世”(1692页)。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七年(1374)七月,由卫指挥使司升置,辖地范围仍旧,即今甘、青、川广大藏区。按明初建置例,设都指挥使2员、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员,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员,正三品。因地处边疆少数民
?—前114汉代匈奴单于。又作伊穉斜单于。挛鞮氏。※老上单于子。原任匈奴左谷蠡王。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兄军臣单于死,自立为单于,率兵击败军臣单于太子於单,迫使於单奔汉。同年夏,发兵数万骑入侵代郡
清代甘肃回民反清起义。又称石峰堡起义,或称田五、张文庆起义。田五,又名田富,“新教”(即哲赫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弟子。为替师马明心报仇,反抗清廷对※苏四十三起义的残酷镇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书名。清王仁俊辑。成书于光绪三十年(1904)。共7卷,其中正文4卷,补遗1卷,作者考1卷,逸目考1卷。另附有辽史艺文志补证1卷。是继《辽文存》后辑录辽文之书,内容有诗、诏册、敕、表、奏疏、上书、铭、
见“冒路德节”(1653页)。
吐蕃贵族扶立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弥射子,※阿史那元庆弟。唐延载元年(694),※阿史那俀子为唐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击败后,势衰,其继立为汗。因“无惠下之才,恩义素绝”(《新唐书·郭元振传》),未获十姓部
契丹人对临时搭连的桥梁的称呼。即浮桥。以船、筏排列连接而成,随用随设。《辽史·圣宗纪》载:统和三年(985)“驻跸土河,以暴涨,命造船桥,明日乘步辇出听政。”
1873—1958爱国民主人士。一名德咸,字向治。陕西省西安市人。回族。光绪三十年(1904),入成都陆军军官学堂学习。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运动。1912年在兰州等地从
即“六城”(381页)。
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又作铁离,有时也写作铁甸。史书中有时以铁勒代铁离,或以铁骊代五国部的越里吉,是修史者之疏误。原为黑水靺鞨之铁利部,后被渤海兼并。辽天显元年(926)渤海亡后,遣使向辽纳贡,始称铁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