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以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初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吐蕃时期只有译经的目录集,如《秦浦目录》、《旁搪目录》及《登迦目录》,前两者已失,今仅存后者。最早版本为西藏纳塘寺古本。始于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由该寺高僧久丹日巴日迟(旧译释尊剑,山南人)及其弟子嘉木样巴克什、卫巴洛塞哇强求益西、译师索南约斯、汇若绛秋朋等,搜集不同版本,精心校勘,编纂而成,缮写了第一部手抄本《甘珠尔》及《丹珠尔》佛经,即首部写本藏文大藏经,藏纳塘寺妙音殿内,此后各种写本相继问世,诸如布顿大师精校本蔡公塘《甘珠尔》,即蔡巴甘珠尔夏鲁寺元《甘珠尔》及《丹珠尔》。以夏鲁寺为蓝本,又先后在仁蚌、泽塘、贡嘎、丹萨梯等地广为缮写。江孜第斯热丹衮桑帕巴又以纳塘《甘珠尔》为蓝本,经大译师图杰贝详加校定,写成名为《甘珠尔江孜天邦玛》大藏经。最早刻本始于明永乐之际,即永乐八年(1410)以宗喀巴校订之蔡巴《甘珠尔》为蓝本,在南京“刊梓”的《甘珠尔》。是为国内第一部刻本藏文大藏经。十二年(1414),明帝曾将该版《甘珠尔》赐萨迦派高僧正觉大乘法王昆泽思巴。此刻本为赤字版,附有汉藏文对照的永乐帝之《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及《御制后序》。原存萨迦寺,今藏布达拉宫。此部《甘珠尔》经原为108函,今存106函。迨万历三十三年(1605),又在北京以永乐版为蓝本刻成黑字版《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史称万历版大藏经。此外又有天启元年(1621)纳西族木增土司刊刻之丽江版《甘珠尔》(后移里塘寺,又称丽江一里塘版《甘珠尔》)、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九年(1731)卓尼版、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1732)纳塘版以及德格版、库伦版、拉萨雷巴版、拉嘉版等《甘珠尔》。其《丹珠尔》部成书晚于《甘珠尔》部。133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夏鲁吉祥衮噶顿珠做施主,由布顿大师编出第一部藏文《甘珠尔》经,存于夏鲁寺金殿,并同时编出经目,即《丹珠尔目录如意宝珠》,后以此为蓝本又编出纳塘寺版。约在1682—1705年间,第斯桑结嘉措又写成金字本《丹珠尔》经文集,存于布达拉红宫奴玛甫神殿。刻印本则始于雍正二年(1724),谓之北京版《丹珠尔》。此外有1737年德格版,1741年纳塘版,1753—1772年卓尼版《丹珠尔》,嘉木样吉美旺波又为此编制了《佛语释意丹珠尔目录如意宝蔓》。《甘珠尔》及《丹珠尔》合为全藏藏文大藏经,一般只有《甘珠尔》经,则为单藏藏文大藏经。各版大藏经虽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编排次序、收文倾向、雕版、经纸大小、字体颜色、夹经版形制、经文精细度、经藏序言、插图与否等,都各具特色。明永乐、万历版在各方面均具备,堪称豪华珍本,但错字较多;德格版以收各家之言著称;拉萨版以注重收集格鲁派论著为特色;卓尼版以全藏而文字秀丽闻名;纳塘版以校勘精确誉满于世。上述雕版除德格版、拉萨版尚存外,其余雕版均先后毁失。有关内容参见《甘珠尔》(482页)、《丹珠尔》(377页)。

猜你喜欢

  • 方略馆

    清代专门编纂各次重大军事行动始末的机构。康熙(1662—1722)年间为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时置。隶军机处管辖。馆设总载,由军机大臣兼任。下分设提调、收掌、纂修、誉录、校对、文移等职衔。提调、收掌,以

  • 草契

    苗族契约。苗族原无文字,遇借贷时则结草为契。以草1本准银10两计之。请中人为凭证,借债者授债权者草本为据。无利息时只凭草本讨还借贷。尚有结绳合符估治计息之契据。

  • 和硕格格

    清代宗室中和硕亲王之女所系之称。临婚时,亲王福晋所生之女封郡主,品级相当于郡王福晋,郡主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一品;侧福晋所生之女降二等封郡君,品级相当于贝子夫人,郡君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三品。封郡主、郡君者,

  • 莫护跋

    三国时鲜卑慕容氏首领。前燕国君※慕容皝高祖。魏初,率部自北方入居辽西,依附于魏,从宣王司马懿破公孙氏,因功封率义王。以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为中心建政权。慕燕代之步摇冠,遂敛发袭冠,一说因故被诸部

  • 阿加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被统治阶级和奴隶。彝语“阿图阿加”的简译,意为“主人门里门外之奴”。因方言不同,又译作“瓦加”、“安家”等。由于来源各异,还有的称为“蒙柱”、“次黑”、“麻腰”、“策莫”(即

  • 实行月刊

    刊物名。内蒙古绥远地区屯垦督办办事处于1931年4月15日创办。铅印,32开。原为绥远第七十师刊物,初为半月刊,后为屯垦督办办事处机关刊物,改为月刊。社址设在绥远新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街。内容有时

  • 什古乃

    亦作“什古迺”。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瘠人”之意。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丞相※完颜襄的祖父即名什古迺。

  • 罗不

    即“罗卜”(1414页)。

  • 前燕烈祖

    见“慕容儁”(2439页)。

  • 热咙桥

    今名聂鲁桥。位于西藏绒辖地区之中印边界。桥西岸有清道光六年(1826)所立石质界碑一块,上刻汉藏两种文字,记载立碑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