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藏兵

西藏兵

清统治者于西藏所设的驻兵。可分3类。(1)达木八旗蒙古骑兵,设500名。战时征发供役,平时于扎喜汤、五佛山诸地从事游牧。达木(今当雄)蒙古兵,原系固始汗于崇德(1636—1643)年间携带进藏,乾隆间(1736—1795)编隶理藩院,作为中央直辖的八旗。(2)绿营兵。随驻藏大臣之设,于四川遣派游击、都司等员弁及兵丁600余,分驻前后藏及定日、江孜两要隘;又派四川员弁及兵700余分驻打箭炉至前藏一带粮台。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藏驻兵455名,领以游击;后藏150名,以都司领辖;诸粮台832名,以游击领辖;定日40名,江孜30名,各领以守备官。(3)藏族兵。乾隆五十七年,增设为3000名。前后藏各驻1000,定日、江孜各驻500兵。其领兵官称“”,每25兵设定琫1人,5定琫设甲琫1人,2甲琫设如琫1人,2如琫设戴琫1人。分别受前藏游击(从三品)、后藏都司(正四品)管辖。其兵,皆令剃发。其中,十之五以习鸟枪,服红褐背心;十之三习弓箭,服白褐背心;十之二习刀矛,服红镶白褐背心。统于驻藏大臣。

猜你喜欢

  • 遗山集

    书名。金末元好问撰。40卷。内诗14卷,文26卷。作者为金末北方著名文人,金亡不仕。晚年筑野史亭,以史笔自任,号遗山、因以名集。所作记、序、碑铭、志甚多,其诗亦意在以诗存史,共百余万言,保留有有关金末

  • 留保柱

    ?—1796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乌齐忒氏。乾隆元年(1736),由官学生考取笔帖式。二十四年(1759),授参赞大臣。二十七年(1762),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驻西宁。二十八年,因办事不力,革副都

  • 忽歹达

    东察合台汗国大臣。又作异密·忽歹达。一些史籍称之为别失八里异密。朵豁剌惕部人。播鲁只之子。父扶立秃黑鲁·帖木儿为东察合台汗国第一代汗,其家族遂成为控制军国大权的地方势力,以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

  • 别塔夏尔

    哈萨克族婚俗歌。又称揭面纱歌。歌的曲调固定不变,歌词内容则多有变化。由活泼风趣并且善歌的男子主唱。内容一般是欢迎新娘到来,称赞新娘美貌,祝福新婚夫妻互相恩爱,白头偕老。告诫新娘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少惹

  • 白音赛音

    内蒙古乌审旗独贵龙运动领导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派员丈放乌审旗土地,掠夺蒙古牧民牧场。强迫迁徙时,他组织该旗群众进行武装抗垦。成立※独贵龙总部,抗拒官差及一切摊派,阻止丈放土地,收毁放地文

  • 静宁山

    金代山名。参见“镇安公”(2510页)。

  • 女儿受花

    壮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广西都安壮族地区。父母去世时,已出嫁的女儿要同竹蔑及彩纸扎一具“棺罩”盖在死者的棺木上,并于罩上扎一束纸花。治丧悼念时,女婿前来跪拜进香,丧家取下纸花让女儿带回去插在卧房里,谓之“

  • 刘蠡升

    ?—535北魏起义首领。又写作刘䗍升。族属稽胡(又作步落稽、山胡)。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十二月,举兵反魏,据云阳谷(今山西左云县),自称天子,改元神嘉,置百官。活动于汾州(今山西汾阳

  • 火峒

    壮族古地名。又称火洞。北宋时,属邕州左江道。地当今广西靖西县化峒。为北宋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起义地点之一。

  • 麻克里姆

    佤语音译。“克里姆”意为“大伙做”,“麻”即“耕地”。解放前云南省西盟佤族地区对合伙耕种的称呼。佤族社会虽以个体家庭为经济单位,但普遍存在二三户联合耕种,其原因有:耕地为双方所有,一方缺乏土地、种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