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尔里克盟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诸盟之一。以赛音诺颜部24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而得名。东界土谢图汗部,南临大漠,西与北接札萨克图汗部。为喀尔喀蒙古中路。地兼耕牧,有矿产及盐池。清代直隶理藩院。民国初年,由驻库伦办事大员节制。1924年归蒙古人民共和国。辖地约当今蒙古国后杭爱、巴彦洪戈尔等省及南戈壁、扎布汗等省一部分。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诸盟之一。以赛音诺颜部24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而得名。东界土谢图汗部,南临大漠,西与北接札萨克图汗部。为喀尔喀蒙古中路。地兼耕牧,有矿产及盐池。清代直隶理藩院。民国初年,由驻库伦办事大员节制。1924年归蒙古人民共和国。辖地约当今蒙古国后杭爱、巴彦洪戈尔等省及南戈壁、扎布汗等省一部分。
书名。清代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市)文殊寺僧同揆(号轮安,俗名文果)撰。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1卷。内容有关大理等地佛教寺院和灵异事迹以及南诏大理国史事。系据《南诏通记》、《滇载记》、《南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官之保自明时归附授职,清康熙十年(1671)降清后颁给号纸,无印信,住实大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曙光乡石大关)。辖71户,并未赋纳粮石。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寘颜山。约为今蒙古国杭爱山南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大将军卫青渡漠击匈奴,大败单于兵,北追至其地而还。
唐代云南碑刻。在今安宁县大石庄葱蒙卧山上。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时武后易国号为周,故碑额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成都人间丘钧撰文,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写。碑高281厘米,宽150厘米,凡34行
※西羌的一支。汉魏时与白马、黄牛羌分布于※婼羌以西至葱岭间的西域南山(昆仑山)中。各有部落首领,与南道诸国相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称其为“月氏余种”。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被统治等级。彝语音译。“曲”意为“白色”,“诺”即诺伙的前一字,意为在诺伙等级下的“白骨头”(人)。汉称“白彝”或“百姓”。约占总户数的50%。身份世袭。成员不稳定,富裕阿加
※钦察汗国内的半独立汗国。又称昔班兀鲁思。1243年,金帐汗国建立后,汗国统治者拔都将咸海以北及锡尔河一带封为其弟昔班(术赤第五子),形成蓝帐汗国。14世纪末、15世纪初与白帐汗国进行激烈斗争。白帐汗
拉枯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祐族地区负责管理佛堂财产的人。过去当地群众普遍信仰佛教,许多村寨都建有佛堂,设专人即“召八”负责保管佛堂一切财产,佛堂每年所收谷子(每户向佛堂奉献的“香腊钱”)和年节、
地区名。位于今辽宁省东北部。清光绪三年(1877)置,治所即今辽宁昌图县西老城。辖境东界吉林省伊通州,西接洮南府内科尔沁右翼前后二旗地,南接开原县,北邻科尔沁左翼中旗。辽置信州。元属开原路。明初为辽海
西夏党项族出兵前卜法一种。以艾烧羊髀骨,视其裂纹征兆以卜战争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