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初唐体

初唐体

武德至太极年间之诗体。《新唐书·艺文志序》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已有就文章分期之性质。宋严羽首创“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之说。元杨士弘《唐音》分诗为“唐初盛唐”、“中唐”、“晚唐”三期。明高棅《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关于四期断限众说纷纭,迄今较通行的说法为高祖武德至睿宗太极(618—712)为初唐,玄宗开元至代宗永泰(713—765)为盛唐,代宗大历至敬宗宝历(766—826)为中唐,文宗大和至哀帝天祐(827—906)为晚唐。有此四分法,承严羽诗之五体说,遂有初唐体、盛唐体、中唐体、晚唐体之说。严羽注唐初体云:“唐初犹袭陈、隋之体。”未免失之偏颇。高棅《唐诗品汇·总叙》:“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夷希有闺帏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泊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此说虽有不符史实之弊,但由于沿袭陈、隋之中,已具有转变为盛唐之因素,较严羽之见,似为全面。明许学夷《诗源辩体》:“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永徽以后,王、杨、卢、骆则承其流而渐进矣。四子才气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子昂《感遇》虽仅复古,然终是唐人古诗,非汉魏古诗也。且其诗尚杂用律句平韵者犹忌上尾。至如《鸳鸯篇》、《修竹篇》等,亦都古律混淆,自是六朝余弊。”“五言自王、杨、卢、骆又进而为沈、宋二公。沈、宋才力既大,造诣始纯,故其体尽整栗,语多雄丽,而气象风格大备,为律诗正宗。”这就从诗之形式和风格上较详尽地作了论述。

诗歌风格。一称“唐初体”。指初唐诗歌的总体风格。初唐是唐代诗歌由齐梁浮艳诗风向健康壮实新诗风转变的过渡时期。其时之诗歌,一方面尚存齐梁遗习,重视藻饰,时见绮靡之气;另一方面则渐趋雄伟赡丽,显示刚健浑厚之风。五、七言古诗得到发展,近体诗趋向成熟,然多“古律混淆”,尚未能摆脱“六朝余弊”(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二)。从而呈现出过渡阶段的特有风貌。

猜你喜欢

  • 独孤申叔

    【生卒】:776—802【介绍】:字子重,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十三年(797)进士,十五年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工诗文,与柳宗元、韩愈交善。柳宗元有《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韩愈有

  • 十二时

    敦煌俗曲名。此调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卷四,沙门宝公“造十二辰歌”。《隋书·音乐志》、《乐府杂录》、《唐会要》等书也有《十二时》曲的记载,可惜其辞已佚。敦煌本《十二时》主曲十二首,必配十二支,沿用杜预

  • 通同

    共同。元稹《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七:“终须杀尽缘边敌,四面通同掩大荒。”

  • 睿图

    皇帝的谋略。李隆基《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 慕容韦

    【介绍】: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

  • 仁祖

    东晋谢尚字仁祖。谢尚博才多艺,精通音乐,尤善弹筝与琵琶。后或以为咏琴瑟及音乐之典。司马逸客《雅琴篇》:“弹弦本自称仁祖,吹管由来许季长。”

  • 石尤风

    称逆风、顶头风。传说有商人尤某娶妻石氏,尤远行不归,石氏思念成疾而亡。临死时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南朝宋孝武帝《丁都护歌六首》之五:“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

  • 广武庐

    晋张华封广武侯,何劭称其家园为广武庐。见《文选·何劭〈赠张华〉》。后因以“广武庐”美称名公巨卿的家园。郑纲《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高阁安仁省,名园广武庐。”

  • 晚唐十二家诗

    合集。唐孟郊等撰。明朱之蕃编。十二卷。收孟郊、郑谷、许浑、姚合、杜牧、薛能、李中、吴融、罗隐、李频、许棠、杜荀鹤等十二家诗集,每人一卷。清初季振宜辑唐人诗集,有几种即以此编之诗集为底本。有万历四十年(

  • 吹台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郊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汉梁孝王加以增筑,称明台,又因孝王歌吹于此,故又称吹台。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于其处建庙宇,称碧霞元君祠。后因开封常遭水患,人们怀念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