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十二卫

十二卫

官署合称。秦汉始置卫将军,后渐分为左右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以总其事。东晋、南朝、北魏、北齐皆因之。西魏、北周则以十二大将军统率军队。隋炀帝置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武卫、左右御卫,是为十二卫,以统率府兵。唐初以左右翊卫(即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即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屯卫为十二卫。唐高宗时改左右监门府为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后称左右千牛卫,由十二卫扩至十六卫。其中左右监门卫及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统府兵者仍是十二卫。十二卫主宫廷禁卫,并分掌全国府兵。战争期间,则在外领兵作战或镇守要塞。十二卫之长官为大将军。唐后期,府兵既废,卫大将军之职渐成荣衔,诸卫遂失去了隋及唐代前期的重要地位。唐德宗以后,在诸卫大将军之上另设上将军一职,亦属荣衔之列。宋代也有诸卫之设,但一无定员,二无所领,实为冗设。

猜你喜欢

  • 满家洞人民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之初,鲁西南地区的反抗斗争。鲁西南嘉祥县满家洞“界连四县,穴有千余,周回二三百里”,形势十分险要。以宫文彩为首的满家洞起义军,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就曾高举闯王义旗,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斗争。清军

  • 法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主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晚期郑国子产。《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郑人铸刑书”。这是子产担任郑国执政期间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

  • 藏印议订附约

    见“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 宋平南唐

    北宋攻灭长江下游李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南唐在南方诸国中原较强盛,至其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军事上屡败于后周,国力日衰。周亡,对宋屈节纳贡,以求苟延残喘。其后主李煜善属诗文,工于书画,明于音律,而沉湎于酒色

  • 皖浙起义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了组织训练会党人士,于浙江绍兴创立了大通学堂。学生入学后即为光复会员,毕业后仍受学校光复会领导人节制。次年,徐纳捐道员,分派安徽,先后任武备学堂副总

  • 噶尔丹叛乱

    清初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活动。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其中以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康熙时厄鲁特的准

  • 芒砀起义

    秦末刘邦发动的反秦起义。刘邦原为沛县(今江苏沛县)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押送刑徒去骊山(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服役。不少刑徒中途逃跑。刘邦害怕无法交差,行至丰县(今江苏

  • 唐律

    唐代法典的总称。唐与隋一样,律、令(对各种制度所做的具体规定)、格(对律令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式(各种行政法规)并行,以律为主。唐主要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和开元律。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诏

  • 南明

    北京明朝政权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后,明后裔子孙在东南建立的政权,包括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与桂王永历政权。

  • 二十一条

    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权提出的旨在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秘密条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美各国卷入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当时日本虽也对德奥宣战,却不出兵欧洲,而把矛头指向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