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平定刘辟

平定刘辟

刘辟为贞元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度支副使。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 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度支副使刘辟率成都将校上表请节度使之职,朝廷不许。授之给事中,刘辟不赴任。时宪宗初即帝位,以宁事息人为务,十二月,遂改授刘辟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刘辟志骄自大,蔑视朝廷。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上表朝廷求都统三川,宪宗不许。刘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今四川三台),克之。宪宗采纳宰相杜黄裳之议,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讨刘辟。唐军复梓州,克汉州(今四川广汉) , 连战连捷。九月,克成都,擒刘辟,押京师,族诛。刘辟之乱遂平。

猜你喜欢

  • 岳麓书院

    宋著名书院。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朱洞始建屋于岳麓山抱黄洞下(今湖南善化西),以待四方学者。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知潭州李允则扩建之,王禹偁为之记。咸平四年,朝廷赐监本经籍,生

  • 镇海之战

    亦称甬江之战。中法战争中爱国军民保卫镇海的战斗。马尾海战后,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和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在镇海积极备战,分兵扼守水陆要冲,镇海人民自发组织民团、渔团,支援守军,1885年3月1日(光绪十一年一

  •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人民反对清政府对外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运动,亦称保路风潮,是收回利权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准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后

  • 武丁征伐多方

    商代和西周初年的古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把王畿周围的异姓部族称作“方”。因其数众多,总称“多方”。武丁时期,与商敌对的方国主要有土方、邛方、鬼方、羌方等,他们大都位于商的西北面,其中土方和邛方还经常

  • 王振专权

    宦官王振,初侍英宗于东宫,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倍加宠信,呼为“先生”。王振擅作威福,贪污受贿,矫旨引荐同党,陷害政敌,凡是对他不满的人,均遭迫害。公侯勋戚尊他为“翁父”。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简称学士院。掌协助皇帝起草制诏、赦敕、国书、宫廷文书及备顾问。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安置文学侍从始设。宋代沿置,而权位日重,负责草拟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别称“玉堂”、“玉署”或“北扉”、“北门”。

  • 南燕

    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建立。永康二年(公元397年),北魏进兵中山 (今河北定州)。后燕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镇守慕容德弃城南下, 公元398年,在河南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称燕王。次年,迁于广固(今

  • 海禁政策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

  • 燕破东胡

    战国时燕国为扩张领土对东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进攻。燕昭王时,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人质,很受东胡信任。回国后,率军袭破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此后,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附近;一说今河北怀来,即秦汉

  • 南京条约

    即中英《江宁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