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立宪派请愿运动

立宪派请愿运动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为要求清政府早日实行宪政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又称立宪运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欺骗人民抵制革命,开始玩弄“预备立宪”骗局。立宪派对清政府宣布立宪拍手叫好,但对实行无期深为不满,于是纷纷组织团体为促使清廷早日立宪而积极展开活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秋,各省立宪派相继上书清廷要求召开国会,早行宪政,有的还派出代表赴京请愿,逐渐形成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清政府迫于当时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进一步以“预备立宪”来缓和矛盾,笼络上层资产阶级和地方官绅,因而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筹备期定为九年,作为对立宪派请愿运动的答复。不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死去,三岁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由其生父载沣摄政。载沣为挽救清朝的垂危统治,一面大搞皇族集权,一面继续用“预备立宪”欺骗舆论,重申坚持立宪宗旨。按《九年筹备立宪清单》的规定,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成立咨议局,次年中央成立资政院。各省的立宪派在咨议局中占有优势,许多著名的立宪派头面人物成了各该省咨议局议长,如江苏的张謇,浙江的汤寿潜,湖北的汤化龙,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蒲殿俊等。他们以咨议局为合法的活动阵地,积极参与地方政务,同时互相联络准备再度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尽早实行宪政。1909年12月(宣统元年十一月)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出面邀集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沪开会共商请愿进行办法,决定组成请愿代表团,公推直隶孙洪伊为领衔代表,赴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910年1月16日(宣统元年十二月六日)代表团向都察院递交早开国会请愿书,清政府以必须循次筹备为由拒绝所请。代表团在北京联络各界,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制造声势。1910年6月16日(宣统二年五月十日)代表团以十个团体的名义再次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清政府断然加以拒绝。10月(九月)资政院正式开会,请愿代表决定进行第三次请愿,向资政院呈递请愿书,请资政院代奏要求次年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这时,一些地方督抚出于维护自己权势和抵制革命的目的,也联衔奏请召开国会和组织内阁。清政府慑于压力,被迫于11月4日(十月三日)宣布预备期限由九年缩短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明年先成立责任内阁。同时令各省请愿代表“即日散归,各安职业”,不准再行请愿。有的代表认为请愿已有结果,离京返回;有的代表仍不满意准备继续请愿,坚持要求立行宪政。清政府转取强硬措施,把准备继续请愿者强行押送回籍或发往新疆充军。在清政府的高压下,立宪派所发起的请愿运动就此结束。

猜你喜欢

  • 王莽改制

    王莽代汉称帝后,进行的一系列托古改制活动的通称。西汉末年,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土地兼并盛行,大批农民沦为奴婢。王莽篡汉称帝后,为缓和阶级矛盾,进行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颁布诏令,将天下田

  • 八旗兵

    清代军队的一种。努尔哈赤始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因部属增多,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专统率满人。正黄、正白和镶黄称为上三旗,是清帝自己直接统率的亲军;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 三大帅班师

    南宋初赵构秦桧一伙破坏抗金斗争的重要事件。绍兴初年,韩世忠统领的前护军八万人,张俊统领的中护军八万人和岳飞统领的后护军十万人, 分驻淮东、淮西和京西地区抗金前线,逐渐成为南宋军队三大主力,号称“三大帅

  • 周郑交质

    春秋初期,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任东周王朝卿士,把持朝廷政权,乘机为郑国谋取利益,引起周平王不满。为了摆脱郑的控制,平王不再专任郑庄公,暗中以虢公参政。郑庄公因此埋怨平王,平王却极力表白自己无意削夺夺郑庄

  • 中英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6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桂良、花沙纳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 另附《专条》。主要内容:英国公使常驻北京

  • 占田制

    西晋时期的土地制度。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废除民屯机构。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统一全国后颁布新的土地制度占田制。规定诸侯占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品官占田,一品至九品,占田五十顷至

  • 提刑司

    宋官署名。全称提点刑狱司。又称宪司、臬司、宪台。掌本路司法、刑狱、巡察盗贼及监察地方官吏,并兼管农桑。太宗淳化中始遣朝官及阁门祗候以上出任诸路提点刑狱公事,或同提点刑狱。后设专司,文武参用。京畿地区设

  • 北门学士

    唐高宗时,武则天召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文学之士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计千余卷。为分宰相之权,又使之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等。唐制规定,官衙均在宫城之南。这些人不经南

  • 鲧禹治水

    我国古代的治水传说。相传尧舜在位时,洪水为患,漫山遍野,民众忧苦。尧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征求治水人选,四岳举荐鲧。尧开始反对,后来答应让他试试。鲧采取堵塞的办法防止水患,结果治水九年,越治越糟,因此被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