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雉河集会盟

雉河集会盟

捻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太平天国革命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淮河两岸捻军的遍地兴起。起初各支捻军各自为战, 互不统属,没有统一领导。在和清军及地主团练的艰苦斗争中,各支捻军感到有联合起来共同御敌的必要。1855年8月(咸丰五年七月)在蒙城岁贡生郑景华和李士铦等多方奔走说和下,各路不同旗色、不同地区的捻军领袖齐集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举行会议,公推著名捻军首领张洛行为盟主,以雉河集为中心,建国号“大汉”。张洛行称“大汉永王” (或大汉明命王、大汉盟主),下设军师、司马、先锋等职,并祭告天地,宣布信条,建立五旗军制(旗分黄、白、红、黑、蓝五色),以正、镶递推递广,又有八卦水花等名目。盟主为最高统帅,对各部有调遣权,但无人身任免权。盟主之下五色总旗设总旗头,称“大趟主”,分别由张洛行(兼)、龚得树、苏天福、侯世维、韩志万充任。总旗下设大旗,为捻军之基本单位,能独立活动。大旗下设小旗,为捻军最基层组织。张洛行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宣布捻军“救我黎民,除奸诛暴”的宗旨,严明军事纪律。雉河集会盟,标志着捻军组织上由分散趋向统一,在政治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反清目标,开始在统一领导下团结战斗。

猜你喜欢

  • 麟台

    官署名。武则天天授年间(公元690年-692年),曾将秘书省改称麟台,秘书监改称麟台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秘书省”。

  • 刘秀度田

    东汉开国初,天下垦田多不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为加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和田赋的收入,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诏命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优待豪强地主。皇帝近

  • 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向曹爽夺权的军事政变。齐王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时曹爽总揽朝政。但司马懿屡立军功,威望日渐提高。为排挤司马氏势力,曹爽以弟曹羲、曹训掌禁卫军。司马懿则令长子司马师和亲信蒋济暗中布置

  • 彭材、李玉、王海起义

    东汉末年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农民起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豫章郡东部地区农民,在彭材、李玉、王海领导下,举行起义,反抗孙吴政权统治。起义群众有一万余人。后为新都(治今浙江淳安西北)太守贺齐镇压

  • 铁官徒起义

    汉成帝时铁官刑徒的起义。汉代铁官刑徒,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在铁官监督下, 从事采矿、冶铁、铸造器械等苦役。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夏六月,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铁官徒申屠

  • 于谦守卫北京

    明景帝时于谦抗击蒙古瓦剌部骚扰、保卫北京的战役。于谦(公元1398年—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宣德、正统时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正统十

  • 凤阁

    官署名。即中书省。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称凤阁,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中书省”。

  • 迁都之议

    李渊迫于突厥袭扰,商议迁都之事。隋朝末年,东突厥势力日益强大。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曾对突厥称臣求援,借其势灭隋兴唐。唐朝建立之后,突厥贵族恃其有功,对唐廷极为傲慢,不但索财取宝,还不断进扰内地,直接威胁

  • 清太宗改制

    清太宗皇太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的改革。皇太极继位后,在政治上加强集权, 建立起一个权力集中的强有力的政权。在军事上,为加强八旗兵的战斗力,扩大兵源和平衡满族八旗旗主、贝勒们的军事势力,创

  • 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奉命出塞和亲匈奴之事。王昭君,字嫱(一作墙),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廷为宫人。当时,汉与匈奴经过百余年战争,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