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傅恭堂祭仪未定稿

傅恭堂祭仪未定稿

二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德舆,字四农,一字彦辅,江苏山阳(今江苏省今淮安县)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博学工文章,其学以克己有耻为归,尤喜治经术。客游京师时,名甚显,后主讲阜宁观海书院三年。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发安徽,未赴而卒。生平著述数种,有《养一斋诗话》六卷,《养一斋札记》九卷,《养一斋集》十八卷,《淮语》一卷,《李杜诗话》三卷,《念石子》一卷,《说诗牙慧》十三卷。辑录成书,有《颐志斋集》。《傅恭堂祭仪未定稿》撰于丧次。上卷订正祭仪,下卷述所以订正之意。因古礼繁重难行,唐以来诸家祭仪,朱熹曾辑之,然书已佚,司马光亦有家仪,繁文缛节,亦非贫家能行。此皆非先生制定礼仪的本义。潘氏作是书,意在使贫富皆有所循,故斟酌古今礼仪,选宜行者录之,故于古礼有不尽遵者,如三虞卒哭,虽有朱子之说亦不从者,如忌日只设一位;有为习俗而竟革之者,如忌日生日;有祭虽不经复更而从经者,如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之祭是;亦有独下己意而无所因袭者,如家庙之祭是。其礼之选定以简单易行,贫富皆宜为标准,将礼仪大众化、通俗化,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养一斋诗文集》刊行时,是书尚未删定,因而未能入集。光绪三十四年(1908)礼学馆下各省求礼书,于未刻稿本搜之尤力,丹徒陈庆年,始为之雠校刊行,使是书得以传世。

猜你喜欢

  • 经祖堂金石小笺

    二卷。清叶奕苞撰。叶奕苞,详见《金石录补》条。本书系叶氏在编撰《金石录补》、《金石录补续跋》以后编辑出版的。共三十一篇。其中有七篇不见于《续跋》,即漂阳长潘乾校官碑、外黄令高君碑、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 耿子庸言

    二卷。明耿定向(生卒年不详)撰。耿定向字在伦,号天台,黄安(今湖红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州判、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刑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以户部尚书总督仓场事告归

  • 大涤山房诗录

    八卷。《试帖》一卷。清张吉安(1759-1860)撰。张吉安字迪民,一字树堂,号莳塘,晚号石牛居士。江苏吴县人。举于乾隆丁酉,官余杭知县,历摄浙东各邑,兴利去害,政迹显赫。卸任归田后,结社吟诗;又主讲

  • 续古今考

    ①九卷。伪托金元好问(1190-1257)撰。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兴定五年(1221)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筑野史亭,以著作自任。通经史

  • 周礼畿内授田考实

    一卷。清胡匡衷撰。匡衷字寅臣,号朴斋,安徽绩溪人,岁贡。著有是书及《周易传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说》、《井田出赋考》等书。《耆献类征》及《清史列传》有传。此书专论《周礼》畿内授田之制度。书中

  • 中庸凡

    一卷。明崔铣(详见《大学全文》)撰。卷首有崔铣自序,录《戴记》原文,次为十论,文字旁边有注释,以联其相承之义,未尽的又标于上方。十论为总论,分上下篇,分道论,理论,性论,情论,忠恕论,鬼神论,诚论,尊

  • 荥阳外史集

    七十卷。明郑真(约1383前后在世)撰。郑真,字千之,乃元代学者郑觉民(字以道)之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自号荥阳外史,生卒年不详。成化《四明郡志》称其研究六经,尤长于《春秋》。洪武四年(1371)

  • 开有益斋经说

    五卷。清朱绪曾撰。绪曾字述之,江苏上元(今江宁县)人。对于《尚书·盘庚》“不常厥邑,于今五邦”,鉴于《正义》引郑注,《释文》引马注,王肃好与郑异,独此“五邦”无异辞。孔颖达为伪孔作疏,曲为之说,以驳马

  • 满汉吏治辑要

    一卷。清高鹗撰。高鹗,字兰墅(或作兰野),一字兰史,别署红楼外史,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乾隆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本书是他在嘉庆十四年(1809)任内阁中书时撰著的。其目的在于让各级官吏认识到自己是国家

  • 后缇萦传奇

    一卷。清汪宗沂(1837-1906)撰。汪宗沂字仲伊,一字咏春,号弢庐,歙县(今属安徽省)人。他出身于望族,家中富有藏书,聪敏早慧,幼承母教,勤学不辍。光绪六年(1880)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