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八卦余生

八卦余生

十八卷。明邓梦文撰。梦文字志文,安成(今江西安福)人。该书前有永乐二十二年(1424)自序,《序》言:“著是书时梦神授以《八卦余生》之名,觉而不识其所谓。但既有所受之,则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说甚怪。该书卷首有总论五条,一“偶感”,记经文之有会于心者,凡十九处;二“记臆”,指出程子、苏轼二家之说跟经意不相合者,共七十处;三“论应”,批评诸家“某爻应某爻”之非,而取其不谬于理者,凡十一处;四“论五位”,辩论诸家以五爻为君之非,共九处;五“论变”,认为卦不必至三爻而变,凡三处。该书大旨主于以身说《易》,认为不假蓍筮而自然与造化相符。多抨击前人成说,特别是程子之《传》。至于《系辞》诸传,则连传文一并攻击。如《系辞》“成性存存”二句,该书注曰:“其语意颇似老子,不类夫子口气。”“刳木为舟”节注曰:“自神农、黄帝、尧舜时始有舟楫,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不知神农以前天下之民何以涉河。”“服牛乘马”节注:“牛马之用,似不待取诸卦象而后然。”“古之葬者”节注:“《本义》云‘送死大事而过于厚’,然则圣人制葬埋之礼,盖亦自为大过矣,则于墨子之薄葬又何讥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节注:“此节与易道似无甚发挥,而又皆前经之所已言者。”《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节注:“仁知之不足以尽道也久矣,此云尔,似亦不合。”“帝出乎震”节注:“此节似弄字法。”《序卦传》“饮食必有讼”二句注:“讼何必专始于饮食。”“讼必有众起”六句注:“物自《蒙》之时必有所依附而后成立,《比》似莫切于此时,且不比何以成师?亦似在《师》之前。”“有大而能谦,必豫”二句注:“必待大有能谦而后乐,其为乐也不亦隘乎?”凡此等等,不胜列举。可见该书之说多欲超出“十翼”之外,务求新奇。《四库总目》仅存其目。

猜你喜欢

  • 彭县志

    ①四十二卷,清王钟钫纂修。王钟钫,湖南嘉善人,太学生,曾任彭县知县。彭县旧无志。王钟钫任县令后,适逢重修通志,檄调各县志,王氏则纂辑兹编以进。《彭县志》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共四十二卷,为:卷一

  • 四书典故辩正续编

    五卷。清周炳中撰。炳中有《四书典故辩正》二十卷。续编首有史炳序,对先儒异义前编未详者,又复详为考辨,以成此书。大旨在订正义疏的是非同异,与《四书典故辩正》的体例相同。如师尹一条,据张大亨说,正毛郑之误

  • 读易隅通

    二卷。明来集之撰。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安庆府推官,太常寺少卿。此书成于来氏任安庆府推官时,其自序曰:于守城却敌之余,庐居读《易》,防守解严,而予于《易》亦时有通悟处矣

  • 春秋讲义

    ① 二卷。清皮锡瑞(详见《尚书大传疏证》)撰。该书目的在于通经致用,因此取经传异同及汉唐以来学者的论辨,加以折衷,断以己意,不作艰深之论。在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之外,又取其中与时代情势相近及关系政教

  • 张氏藏书

    四卷。明张应文(生卒年不详)撰。张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锡先生,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应文博综古今,与王世贞相善。万历监生,失意于科场,从此徒居长洲,转志于书画、菊兰,搜讨古今法书名画,著有《罗篱

  • 滇游记

    一卷,《附记》一卷,并为清毕曰澪撰。毕曰澪字秋岐,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中由贡生出任益都知县。本书记载曰澪父忠谷任云南布政使司参议时,曰澪赴滇省亲途中见闻及杂事。起于三月十六日,迄于十

  • 礼记义证

    一卷。后魏刘芳(详见《毛诗笺诗义证》条)辑。清马国翰撰。马辑本只六条,有得有失。其有,“云卜赴也,赴来者之心”。此为得也。赴从卜声。《诗·大田》“秉畀炎火”,《释文》“秉”,“《韩诗》作卜,卜报也”。

  • 四史余论

    六卷。清丁晏撰。丁晏(1794-1876),字俭卿,一字柘堂,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间举人。力主禁烟,曾参与镇压捻军起义。生平笃好郑玄之学,对《诗笺》、《礼注》研讨精深,亦熟《通鉴》。

  • 庚辛唱合诗

    一卷。元缪思恭(约1352前后在世)等编。缪思恭字德谦,号菊坡。生卒年不详。吴县(今属江苏)人。至正间为嘉兴路同知。元末张士诚遣弟士德、士信来攻,思恭败之于杉青关。此编为思恭至正庚子(1360)、辛丑

  • 明文海

    四百八十二卷。清黄宗羲(1610-1695)编。宗羲生平见《易学象数论》辞目。本书为明文总集。四百八十卷,有目四百八十二卷,原缺最后两卷。共收录作者近千人,选文约四千三百余篇。全书按文体分成二十八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