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删定荀子

删定荀子

不分卷。清方苞(见《周官集注》条)撰。苞以为荀子述先王之礼教,而文义混杂语言冗长,因删其繁辞;也有删全篇的,如《成相》、《致仕》、《强国》、《赋篇》共四篇;删其章节的,几乎每篇都有。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瑕,方苞以此为准则,故曰:“余欲削荀子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自韩愈谓荀书小疵,宋儒复攻其性恶之说,于是贬斥荀子者日众。然清代汉学大儒,多反其说。而钱大昕跋谢刻荀子,汪中《荀卿子通论》二篇。义允辞严,始归于正。荀卿之言,皆因乎时势,而大旨遵乎仲尼。唐宋诸儒,偏执己见,而不知其所错。苞乃文章之士,本不足以论学术之旨。今就所删诸篇论之,《致仕》篇曰:“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论最精,删之何为?《强国》篇曰:“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其说最精,而苞竟删之,亦不知其何意。至于《成相》及《赋篇》,皆为有韵之文,盖自礼乐崩坏,歌谣失采,楚人文学,独冠当时,荀况适楚,染其文风,以北方朴茂之质,而浸淫楚人之文艺,故其所撰,正可见之于当时文艺之情状。而苞竟删之,却不知文学之流变;竟袭孔子删定群经之名,不亦妄乎!有乾隆刊本。

猜你喜欢

  • 诗经审鹄要解

    六卷。清林锡龄(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撰。锡龄字于九,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著有《礼记审鹄要解》、《书经审鹄要解》及《诗经审鹄要解》。此书前有乾隆己未(1739)锡龄自序及己巳(1749)再序。从序中

  • 谥法

    四卷。宋苏洵(1009-1066)撰。洵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及苏辙之父,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

  • 易学辨惑

    一卷。邵伯温(1057-1134)撰。邵伯温,字子文,邵雍之子,北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理学家。邵雍创先天说,但传者甚少。郑夬自称得其法,沈括将此事记入《梦溪笔谈》。邵伯温认为郑夬《易》说低劣,

  • 春秋通义

    一卷。撰人不详 此书体例为分条论述,按年代先后排次《春秋》大事。篇幅虽小,持论却较平允。如庄公七年“虽陨如雨”一条。《公羊》解释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又以

  • 缶庐别存

    三卷。清吴俊(1818-?)撰。卒年不详,约于光绪末年。吴俊字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宿慧清才,诗书画擅名三绝。以书画自给。著有《缶庐诗》四卷。《缶庐别存》首卷系《题画诗》,古近各体共六十首,后附《

  • 铨政论略

    一卷。清蔡方炳撰。蔡方炳,字九霞,号息关,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山西巡抚蔡懋德之子。著有《增订广舆记》,已著录。本书专论唐、宋二朝之铨政,颇为浅略。如谓侍郎起于隋,不知梁天监三年(504)已有侍郎之

  • 继志斋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明王绅撰。王绅字仲缙,浙江义乌人。待制祎之仲子。《明史》附见祎传。称祎死时,绅年十三。事母兄尽孝友。长博学,受业于宋濂宋濂器之曰:吾友不亡矣。蜀献王聘绅,待以客礼。王绅求献王往云

  • 经典文字辨证书

    五卷。清毕沅撰。参见《说文解字旧音》。毕氏自序谓作是书有五例:“一曰‘正’,皆《说文解字》所有者也;二曰‘省’,笔迹稍省于《说文》,‘’之为‘香’,‘髃’之为‘腢’,是也;三曰‘通’,变易其文而不戾于

  • 王鲁公诗钞

    一卷。元王士熙撰。士熙字继学。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出身于文学世家,其父为翰林学士承旨王构。本人累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在馆阁时,与虞集、袁桷等唱和,论者比喻为唐代岑、贾、宋、杨、刘,为元代盛

  • 博异志

    一卷。唐谷神子撰。生卒年不详。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或曰名还古,而不知其姓。”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中认为即唐代诗人郑还古。后人多从此说。郑还古自号谷神子,唐宪宗时登进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