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六卷。清程国彭(1662-1735)撰。程国彭字钟龄,号恒阳子,法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因多病而致力于医学研究,读书广博而勤于钻研,临证经验丰富,兼通内、外科,并有高尚医德,颇有医名,晚年到普陀寺修行。撰有《外科十法》等书。治学上,程氏强调学贵沉潜,思贵专一。认为医术关乎性命,操术不可不工,处心不可不慈。其门生颇多,且教学严谨,诲人不倦,言教身教并重。“朝而诵读,昼而见症,夜而辨论”,即学习、临诊、讨论三结合。对后学者要求尤为严格,认为“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务期“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这样才能达到“药无虚发方必有功。”程氏此书成于雍正十年(1732),全书约十七万字。乃程氏为帮助门人学医,广集《内经》、《难经》以及历代医家名言,结合自己三十年业医心得,编撰而成。卷一为总论,阐述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八法理论、保健预防的要点法则及临床应用;卷二辨析《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至卷五为内、外、妇产、五官等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活字本又有外科一卷。所述各证均分述病源、症状、诊断和治法,后附程氏自拟经验效方。此书在医理、治则上均有创见和发挥。在诊断上,他将传统的辨证方方明确地归纳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作为论病之八纲。这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的一大贡献。他所归纳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治疗八法,既全面贴切,且各法正反俱论,知其所当用不当用,审常知变,颇有助于临证。于各科临证介绍,列述常见病证一百余种,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下附一、二主治方剂,并详载各方的加减。选方无论是自创还是成方,大多为程氏“苦心揣摩所得,效者极多”,如治痢散、止嗽散、加味香苏散、消瘰丸等治疗痢疾、咳嗽、瘰疬有显著疗效,为医家所广泛采用。此书阐发医理提纲挈纲,简明扼要,切于实用,重点突出,其文字由浅入深,内容由粗至精,选方用药,简便易行,对后世学者颇有教益,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医学门径书。《郑堂读书记》评其书曰:“条分缕析,因证定方,大抵一衷于古,而又能神而明之,以补昔人智力所不逮。盖昔人论分,分则偏;钟龄之论合,合则全。剖抉辨晰,悉归简易。”有雍正十年(1732)刊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上海扫叶山房刊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

  • 知非录

    二卷。明黄时耀(生卒年不详)撰。黄时耀,字德韬,号我素,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成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共二卷,分内、外二篇,内篇分立志、为学、存心、检身、处家、应世六个子

  • 稗史汇编

    一百七十五卷。明王圻(详见《东吴水利考》条)撰。此书搜采说部,分类编次,为纲者二十八,为目者三百二十。所载引用书目共八百零八种,但其中辗转裨贬、虚列其名者居多。如《三辅决录》、《吴录》、《三齐略记》、

  • 续汇刻书目

    ①十二卷,补遗一卷。清傅云龙辑。傅云龙,字懋元,浙江德清人,官兵部郎中、直隶候补道。仿效顾修《汇刻书目》,收其所未收者五百余种,其中误列类书纲目若干,亦似顾氏。有光绪二年(1876)北京善成堂刊巾箱本

  • 香国

    三卷。明毛晋(详见《毛诗陆疏广要》)撰。《香国》一书,主要记载各类香事。有的香品,著其产地,有的不记。书中文字大多沿袭旧词,并且庞杂、割裂,文意混乱,错误百出。如狄香一条,书中载:“洒扫清枕席,鞮芬以

  • 诗附记

    四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嘉庆四年左迁鸿胪寺卿。十九年重预琼林宴,赐二品卿衔。

  • 东堂词

    一卷。宋毛滂(1055-1120)撰。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江山)人,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元祐中,苏轼守杭州,毛滂为法曹,任满当去,已行抵当阳,苏轼闻有人歌其《惜分飞词》,大加欣赏,折简追

  • 襄陵县志

    ①十二卷。明宋之韩修,吕调元纂。宋之韩字敬斋,河南武安县人。出身进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襄陵知县。才猷迥异,气宇渊宏,在任期间兴建设,息讼狱,政绩甚良。《襄陵县志》隆庆二年(1568)刻本。此

  • 金石综例

    四卷。清冯登府撰。冯登府,见《石经阁金石跋文》。书中所收录,上自商、周,下及唐、宋,并旁收东海诸国所出金石。其例差备,缺略甚多。本书可存之价值仅在第三卷以下,泛举了石刻诸品,并详其体例,考古学者偶有一

  • 西医眼科撮要

    一卷。不著撰人。约为嘉约翰口述之书。卷首有图说,其次为正文,包括审症等五十三条。内容包括眼科内外各症。为论述西医眼科之学说的最早译本。有博济医局本。

  • 古器具名

    二卷,附古器总说 一卷。明胡文焕(详见《文会堂琴谱》)编。是书主要记载古代器具。书中对每一古器各绘一图,先绘博古图或考古图,次绘《欣赏编》中之图。《欣赏编》中之图,是抄袭《说郛》中所载的《古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