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脾、肺、三焦(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儿易内仪以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1593-1644)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

  • 说文新附通谊

    二卷。清毛际盛撰。参见《说文述谊》。钱大昕尝云:“《说文新附》,徐鼎臣奉诏增入,非得已也。如‘经典通用某’,‘古通用某’,皆示有不必附之意,有业自纠正者。”毛氏本其师钱氏之说,对《新附》字博引古籍,加

  • 无町词余

    二卷。清曹锡黼(1726-1754)撰。曹锡黼,字诞文,又字旦雯,号菽圃,上海人。清代戏曲作家。曾任行人司司副、太常寺所牧、员外郎等职,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其家中藏书甚富,早晚苦读不已,学识甚是渊博。

  • 珊瑚网

    四十八卷。明汪砢玉(生平详见《古今鹾略》)撰。此书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此书分“法书题跋”与“名画题跋”各二十四卷。录汪砢玉自藏、目见和抄集的书画题识、题跋,以及收藏家的收藏目录。其间也有一些汪

  • 杨道行集

    十七卷。明杨于庭(约1595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杨于庭,字道行,安徽全椒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著有《春秋质疑》,已著录。是集为于庭所自编。凡十七卷。其诗沿何、李之派,

  • 笺卉

    一卷。清吴菘撰。吴菘,字绮园,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笺卉》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黄山各种花卉图和题句加以注释和说明的。黄山僧人雪花曾经将黄山所产的各种花卉绘为图,当朝重臣、

  • 学庸识小

    一卷。清郭阶撰。书首有自序。郭阶既分释学庸,而是书专言训诂。古人谓训诂为小学,故名识小。书中释“命也,过也”,谓命当如字读,诿之其人,命所遭也,过谬以其为过误也。释“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谓

  • 认字测

    三卷。明周宇(详见《字考启蒙》条)撰。此书共三卷,共标有八十一字,每字各为疏解一篇,其本意欲借以讲学,但穿凿点画,实则王安石之绪余而已。既非小学,又非语录,《四库》之中无类可入将之附于杂家类。传本少见

  • 玩芳堂摘稿

    四卷。明王慎中(1509-1559)撰。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居士,又号南江。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嘉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河南布政使参政,不顺从夏言落职而归。王慎中壮年废弃,益肆力于古文,卓然成家

  • 汉学谐声

    二十四卷。清戚学标(1742-1825)撰。学标字翰芳,号鹤泉,浙江太平(今温岭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此书的体例是:以六百四十六母统《说文》所收字。其不为母亦不为子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