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脾、肺、三焦(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猜你喜欢

  • 存家诗稿

    八卷。明杨巍(1514-1605)撰。杨巍,字伯谦,号梦心,海丰(今属广东省)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巍工诗,撰有《存家诗稿》。是集为杨巍诗集。共八卷。初刻于万历年间,前有万

  • 此观堂集

    六卷。明罗万藻(?-1647)撰。罗万藻,字文止,江西临川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七年(1621)举人。官累礼部主事。著有《十三经类语》等。罗万藻与同邑章世纯、陈际泰、东乡艾南英并以制义名一时,号江西四家

  • 默成文集

    八卷。宋潘良贵(1094-1150)撰。潘良贵,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政和五年(1115),以廷试第二名上舍,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蔡京欲引致,贵谢绝之。累官中书舍

  • 论孟书法

    二卷。附读四书 一卷。清张瑛撰。瑛字退斋,江苏常熟(今同)人。是书系以书法解《论语》、《孟子》第一篇。首有张瑛自序及凡例,最关要旨者,如《论语》开篇,“孟懿了问孝”,“公山弗扰以费畔”,至《孟子》一书

  • 泉货汇考

    十二卷。清王锡綮编。王锡綮,详见《选青阁藏器目》条。书前有同治十二年(1873)自序、盛襄题诗、樊彬序及凡例。末有其孙王维檏跋。书中所列,卷一为古币品;卷二、卷三为古刀品;卷四为古圆金、周正品、汉正品

  • 带经堂诗话

    三十卷。清王士祯(1634-1711)著。生平详见《带经堂集》辞目。张宗楠(17041765)纂集。张宗楠,字汝栋,别号含广。浙江海盐人。其家为海盐世族,即所谓涉园张氏。张宗楠曾多次参加省试,屡荐不中

  • 楞严经臆说

    四卷。明代释圆澄撰。圆澄生平事迹详见《云门语录》辞条。《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楞严经》外,还有《大佛顶首楞严经》

  • 论语述何

    一卷。清刘逢禄(1776-1829)撰。逢禄字申受,江苏武进人,经学家,为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左氏春秋考证》、《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刘礼部集》等。是书卷末逢禄称是书旨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

  • 经世民事录

    十二卷。明桂萼(生卒年未详)撰。桂萼,字子实,安仁(今湖南安仁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考中进士,曾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的知县。嘉靖初年,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卒谥文襄。《经

  • 孝经集灵

    一卷。明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撰。虞淳熙,字长孺、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一卷。《孝经集灵》一书专门辑录孝道灵异之事(如赤虹化玉之类)。所以书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