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一卷。元末明初王履(1332-1391)撰。王履字安道,号奇叟,别号抱独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少年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古今医统》称其“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王氏不仅通医,兼精绘画,所绘华山图六十余幅,现仍存世。著有《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标题原病式》等书,皆不传世。此书成于洪武元年(1368)。为论辨性医著,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书中有医论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著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和发挥,并对古代二十多位名医有所评述,还包括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在医学思想方面,对伤寒、温病的区别有独到见解,在医论“伤寒温病热病说”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并主张外感伤寒宗仲景之法,而温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提出中风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王氏对宋以来所谓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之说,也提出看法,经他研究统计《伤寒论》中只有三百九十一法,而按照当时另一医家程德斋《伤寒钤法》统计仅有三百一十八法。这样他认为《伤寒论》这部著作经王叔和整理所传已非原书之旧,如果除去与原书无关的杂病、杂论,则只有二百三十八法。而“法”字应当改为“治”字,即“二百三十八治”。总之,王氏治学虽本于朱震亨“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总以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此书是研究王氏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有《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正脉全书》收有此书,另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圣贤群辅录

    二卷。一名《四八目》。旧本附载《陶潜集》中。唐宋以来,相沿引用,承伪踵谬。今本《陶潜集》实为北齐仆射阳休之所编。阳休之在序录中称:其集先有两本。一本六卷,编排混乱。萧统所撰八卷,又少《五孝传》及《四八

  • 复社姓氏

    一卷。明吴应箕(详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撰。复社之兴始于孙淳、吴,至张溥、张采迅速扩大,举南北七社合而为一,参与之名流学人达三千余人,其势可以掀动朝政,改变舆论。易代之际,多慷慨赴义杀身成仁之士,其节

  • 桐阴书屋集

    二卷。清朱崇勋(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崇勋字彝存,号怡园。历城(今山东省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桐阴书屋集》。此集凡2卷。其诗沿新城末派,清脱有余而深厚不足。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加以

  • 左传补注

    ① 六卷。清惠栋(详见《周易述》)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

  • 梦草堂稿

    十二卷。明胡镇(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胡镇,字子重,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贾人。事迹无考。其诗以宫、商、角、徵、羽分为五集,每卷又以天时,园圃等门分类,各有圈点评识。为坊刻本之体例。有浙江

  • 嵊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以琰修,田实租纂。李以琰,曾任嵊县知县。此志乾隆七年(1742)刻本。卷首为图考,共十八幅图,卷一至卷二地理志,目为沿革、分野、区界、都里、市镇、山川、形胜、古迹、风俗、特

  • 滂喜斋藏书记

    三卷,附宋元本书目一卷。清叶昌炽撰。滂喜斋为潘祖荫之藏室题名。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号伯寅,又号郑庵。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幼好学,笃嗜藏书,每获一书,辄为解题。初

  • 兰亭志

    二卷。清吴高增撰。吴高增,字敬斋,浙江嘉兴人。其任山阴县儒学训导时辑此书,书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正值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卷首临摹康熙皇帝于三十七年(1698)御书“兰亭”二字及御制兰亭诗,并附臣

  • 春秋公羊颜氏记

    一卷。汉颜安乐撰,清马国翰辑。颜安乐字公孙,鲁国薛(今山东滕县南)人,汉代著名公羊学家。他是眭孟的姊子,家贫勤学,官至齐郡太守丞,后为仇家所杀。《汉书·儒林传》说颜安乐与严彭祖一起师事眭孟,由是《公羊

  • 直隶通州志

    二十二卷。清王继祖修,夏之蓉纂。王继祖,汉军正红旗人,举人,乾隆十五年知通州,二十二年离任。夏之蓉(1698-1785),字夫裳,号醴谷,晚号半舫,江苏高邮人。清雍正四年(1726)举人,官盐城教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