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四卷。清汪文台(1896-1844)撰。文台字南士,安徽黟(今黟县)人。府廪生。博学强识,与同县俞正燮友善且齐名。学宗汉儒,著述颇多。认为《论语》邢疏颇为疏略,于是取证古义,博采子史笺传,依照韩婴《诗传》的体例,作《论语外传》。此外还著有《七家后汉书》二十一卷,《淮南子校勘记》等。道光二十四年卒。文台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认为有益于后学,但因成于众手,时有驳文,意有未安,因此别加表识,写成本书,寄示阮元。阮元钦服他的精博,于是礼聘他。书中如《周易第一》,论崔觐、刘贞简等校勘记说,写本“简”字上有“周”字,今按《孝经疏》也说今文刘贞简,有人说就是刘,谥贞简先生,依照写本,即成二人。唐以前说《易》诸儒没有刘贞、周简之名。“比二为五应”,《校勘记》说,岳本、宋本“应”作“贞”,按内卦为“贞”,作“贞”为好。今按作“应”是对的,其下说“远则无应”,疏也说“二为五应”,都可为证。即使作“贞”也当是“女子贞不字”之“贞”,内卦为“贞”费解。《尚书·泰誓》“王无二王”,《校勘记》说,宋本上“王”字作“主”字,毛本作“民”字,按“民”字为对。今按,皆错。本当作“土”字,应为“土无二王”。“曾子问文”,“毛诗出车”,“戎仆掌御戎车”,《校勘记》说,“戎”当作“贰”,,因为别体字“贰”作“弍”,所以形近而讹。今按“戎车”不曾错误,本疏自明,况且《周礼》并无作“弍车”的误本。“桑扈屈原之妹,名女须”,《校勘记》说,“姊”误为“妹”,下同,说得很对。今按下引郑《志》,也说是屈原之妹,王应麟《辑郑易注》与此相同,就并非字误,而是郑所闻自是如此,不必与贾逵、王逸之说相合。汉代有吕媭,也是吕后的女妹。《周礼》贾疏援引《易注》说:“屈原姊,或后人以习见改之”。《周礼·内宰》“画服如上公”,《校勘记》说,惠本作“车服”,现“巾车注”也作“画”,错。今按惠栋之校往往以己意改经文,不对,贾本自作“画服”,疏内共出现七次。上公画服,就是衮冕,古人衣画而裳绣。如此之类,都颇为确当。有光绪二年江西书局刻本。

猜你喜欢

  • 仪礼逸经传

    二卷。元吴澄(1247-1331)撰。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学。泰定初开经庭,吴澄为讲官。主修《英宗实录》,诏加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达数千人。

  • 真息斋诗钞

    四卷。《续钞》一卷。清陆费(1784-1857)撰。陆费原名恩鸿,字玉泉,号春帆。桐乡(今安徽桐城)人。嘉庆副贡,官至湖南巡抚,负经世略,所至有惠政。著有《真息斋诗钞》。此集端依次为序文、评跋,第一卷

  • 靳文襄奏疏

    八卷。靳辅撰。靳辅(1633-1692),清辽阳(今属辽宁)人。隶汉军镶黄旗,字紫垣。顺治六年(1649)由官学生笔帖或选为翰林院编修,后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十年(1671)巡辅安徽,十六年任河道总督

  • 仪礼郑注句读

    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清张尔岐(1612-1678)撰。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汗漫。山东济阳人。隐居教授,不求闻达。博学多识,尤精《三礼》,其学守程、朱之学。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

  • 鬳斋考工记解

    二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生卒年不详,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福清(现福建福清东南)人。官至考工员外郎,善画能书。除著有《鬳斋考工记解》外,还有《易讲》、《春秋正附篇》、《老、庄、列三子口义》、《竹溪

  • 风流十书

    八种,八卷。不著编者姓氏。所收子目书为:《钟情丽集》一卷,玉峰道人撰;《双双传》一卷,江都禹梅金撰;《三妙传》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天缘奇遇》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娇红传》一卷,不著撰人姓氏;《三奇传

  • 残本唐语林

    二卷。未题撰人,从《永乐大典》所载中考证,此其为王谠之《唐语林》残本。《唐语林》一书,自明以来,原书以佚。仅清武英殿书库所藏有明嘉靖初桐城齐之鸾所刻残本二卷,前有自序,称所得非善本。而此书晁公武《郡斋

  • 颐山诗稿

    十卷。明吴仕撰。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此编共诗三卷,文七卷,皆意境平淡,不耐回寻。有黄登贤家藏本。

  • 西游录

    一卷。元耶律楚材撰。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辽东丹王突欲之后,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是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1218年他追随成吉思汗西

  • 后汉书补逸

    二十一卷。清姚之駰撰。姚之駰字鲁斯,浙江钱塘人。康熙(1662-172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该书收辑后汉书不传于清代的八家,共有《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薛莹《后汉书》张旸《后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