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南田县志

南田县志

三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厉家桢、吕耀钤修,吕芝延、施仁纬纂。厉家桢,民国年间任南田县县长。此地旧属宁波府,四面滨海,明代与定海、玉环,皆在封禁之列,海中十洲,以大佛头山为主,共大小一百零八岛。清光绪初,始开放招垦,设抚民同知于此地,民国初,又立县设长官,治属新设。此志为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全书三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至卷四为图六,卷五至卷二十三为表十七,卷二十四为党务,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为志十,为地理、庙祀、寺观、户赋、武备、古迹、风土、人物、金石、艺文、杂志,卷三十五为开禁故事。此志文笔殊未雅驯,然图绘甚精,用新法缩印,较之画风景者更胜一筹。①八卷,首一卷。清王梦弼、邵向荣纂修,王梦弼,商邱人,乾隆年间任镇海县知县。镇海,唐朝时为望海县,自梁改定海,迄清初尚沿用。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将昌国县改为定海县,而改定海为镇海。此志为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共八卷首一卷,分为:卷首舆图。卷一建置、星野、形胜、疆域。卷二山川、水利、田赋。卷三学校、武备、海防、城垣、署廨。卷四典礼、祠祀、风俗、物产、详异、蠲恤。卷五职官、名宦、选举。卷六人物,其子目自名臣以次,共十二。卷七流寓、列女、仙释、寺观、古迹、墟墓。卷八艺文。共八卷三十目。此为改县后第一志。故于二十六年前,仍称定海,而山川、土田、官师、民物,旧隶镇而新属定者,析归定志,皆不复载,断限殊为明晰。现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樽增补印本。②四十卷。清周云章等修,俞樾纂。周云章光绪初年任镇海县知县。此志为光绪五年(1879)鲲池书院刻本。此志乃继乾隆志而作,较旧志,体例整严,去取得当。③四十五卷,首一卷。民国盛鸿焘、洪锡范修,王荣商、杨曾敏纂修。敏盛鸿焘字蔚堂,广东香山人,光绪八年举人,曾任镇海县知事。杨曾敏字逊齐,慈溪人,光绪五年举人。此志为民国十二年(1923)修,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此志纪载历代事实,断自清末,人物以卒于清末者为限。此志体例完备,不滥不蔓,其辨正旧志之误,极精审,为民国志中之佳者。

猜你喜欢

  • 华夷变态

    五卷。林怒、凤罔编。林怒及其子凤罔,日本人,德川幕府的鸿文学士。该书系日本德川幕府根据赴日的中国和南洋各国的商人、船员收集的关于清朝的情报所编。日本人以明朝为华夏,清朝为夷虏,该书主要记明清易代及其后

  • 中麓山人拙对

    二卷。明李开先(1502-1568)撰。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39)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吏部主事,员外郎中,太常少卿等官职。此编为开先罢太常职归故里时所作对联,署曰“拙对”

  • 春秋世族辑略

    二卷。清王文源撰。文源字梦圃,丹徒(今江苏丹徒)人,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恩科孝廉。性耽《左传》,尤工小楷。著有《春秋列国辑略》及《春秋世族辑略》。该书作成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未及

  • 韵略

    ①一卷。北齐阳休之撰,清任大椿、顾震福等辑。阳休之(509-582)字子烈,北平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魏孝庄帝时为员外散骑侍郎,武定二年(544年)累官中书侍郎。入齐,拜散骑常侍,武平六年(575年

  • 补纂仁寿县原志

    六卷末一卷,清翁植、杨作霖修,陈韶湘纂。杨作霖,遵义人,曾任仁寿县知县。陈韶湘,邑人,举人。仁寿县志,自道光县令马百龄重修后,同治县孝廉马伯枚复别新旧志。兹篇则为光绪县令翁植嘱陈韶湘所纂,然事未竟而翁

  • 墨澜亭集

    清帅我(1648-1725)撰。帅我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康熙举人,官中书,幼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工书善绘,尤明医理。此集无卷数,收由帅我之子念祖托徐廷槐搜集未刻与已刻的稿子,汇成此集。有人评

  •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晃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子,武王靡不胜。龙旗十乘,大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 明宣宗诗文

    一卷。明朱瞻基(1398-1435)撰。瞻基,字不详,为明仁宗朱高炽之长子。仁宗卒,遂即帝位。在位十年,政治修明,天下安定。瞻基颇善作散曲。有《御制乐府》一卷,《官箴》(已著录)等。是书存记一篇,赋一

  • 书谱

    ① 一卷。唐孙过庭(生卒年不详)撰。孙过庭,书末题“垂拱三年”(687),可推断孙过庭为武后时人;字虔礼(一说其名虔礼,字过庭)。富阳(今浙江富阳)人。曾官至右卫胄曹参军。孙过庭文采博雅,尤好书道,工

  • 南宋名臣言行录

    十六卷。明尹直撰。尹直生平事迹见《名相赞》条。《南宋名臣言行录》一书本是为接续南宋学者朱熹的《名臣言行录》而作,录陈俊卿以下123人事迹。书前有弘治十六年(1503)自序。但该书和朱熹《名臣言行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