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考异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经过徐从事和淳于叔通注后而传世之情,朱熹对此说并无疑议。但他不同意彭晓分章注解的作法,所以他虽然依彭晓本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但不分章。并于其序中解题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意合也。”称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都是托易象而论之,所以叫做“参同契”。此书《道藏》本作三卷,是以篇为卷。《四库全书》本作一卷,内分上中下三篇,二本都不分章。下篇(或下卷)之后接《五相类》,即它本的《补塞遗脱》,最后为《赞序》。注者于卷末落款称“崆峒道士邹訢”,是为朱熹化名。朱熹注文之后为黄瑞节附录的朱熹论述及黄氏己说。朱熹自称雠正诸本;除此之外于每节之后随文诠释,为笺注体。其注《赞序》中“故为立法,以传后贤”句,称“立法”应为“立注”转写之误,认为《赞序》或称《魏公赞词》,“其文意,乃是注之后序。”所言颇有见地。朱熹对《参同契》原文也有不解之处,曾坦率承认“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以为憾。(见此书《赞序》后注)朱熹称赞《参同契》一书“文章极好,是后汉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见《参同契考异序》)可知朱熹不怀疑《参同契》是否为汉代作品。其书注文解说简畅明了,多有可取之处,后世学者颇为推崇,但道士对此书多不以为重。现存明《道藏》(题《周易参同契注》)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葬书

    一卷。旧本题晋郭璞(详见《尔雅注》)撰。《葬书》是否为郭璞所著,古来众说纷纭。《晋书·郭璞传》、干宝《搜神记》等不少著作记述郭璞占筮、相墓的故事,特别是郭璞于暨阳择地葬母预卜虽近水而水将远退,(见《世

  • 少岷拾存稿

    四卷。附《司徒大事记》。一卷。明曾玙撰。曾玙,字东玉,号少岷山人,四川泸州人。生卒年不详正德戊辰(1508)进士。官至建昌府知府。宸壕之叛,玙率属引兵从王守仁破贼,收复南康。是书隆庆辛未(1571)由

  • 稼民杂著

    三种,三卷。民国丁锡田撰。丁锡田字稼民,又字卓千,山东潍县人。生平喜史地之学。是书收书三种,有《后汉郡国令长考补》一卷,根据出土之碑碣等、补钱大听所撰之不足。《山东县名溯原》一卷,考命名本义。最末一种

  • 徐氏海隅记

    四十卷。明徐学谟撰。生平见《归有园稿》(辞目)。《明史·艺文志》载《徐学谟文集》四十三卷。《千顷堂书目》亦载徐学谟《海隅记》四十三卷。此本仅四十卷,前无序目。恐为书商删割结果。本书有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六十卷。唐代释智俨(602-668)撰。智俨,俗姓赵,今甘肃省天水人。十二岁时由父母交给法顺教诲。十四岁时正式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具戒。一生参佛弘法,声名远扬,有“神用清越,振绩京皋”(《续高僧传·法

  • 浙元三会录

    不分卷。明杨守址编。杨守址,字惟立,号碧川。鄞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加尚书衔致仕。明成化间,浙江解元同仕于朝者邀为文会,其六元文会始于成化六年(

  • 成均课讲学庸

    无卷数。清崔纪撰。崔纪详《成均课讲周易》条。该书为作者任国子监祭酒时所撰讲解《大学》、《中庸》之书。书中大旨以为《大学》以“慎动”为宗,故其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两者合一,显微无

  • 删定管子

    一卷。清方苞(1668-1749)选。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有《方望溪先生全集》。方苞认为,《管子》一书“掇拾近古之政法,其义驳辞蔓,则众法家所附缀而成。且杂

  • 读书杂记余编

    即《读书杂志余编》,二卷。清王念孙(1744-1832)撰。王念孙生平事迹详见《广雅疏证》。王念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精通音韵训诂,撰有《读书杂志》一书,自嘉庆十七年(1812)以后,陆续刻板发行。死后

  • 怀宁县志

    ①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毓芳、赵梅修、江尔维等纂。王毓芳,山东齐东人,廪贡生,清道光四年(1824)知怀宁县事。赵梅,江苏上海人,举人,原任溧水县教谕,道光五年知怀宁县事。江尔维,字季持,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