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解简要
六卷。清张矩撰。矩字濂方,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人,乾隆时举人,官至耒阳训导。此书以朱子本义为宗,后列其解,若本义无注则本程传及诸儒论说为解,其义必与本义相符。今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六卷。清张矩撰。矩字濂方,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人,乾隆时举人,官至耒阳训导。此书以朱子本义为宗,后列其解,若本义无注则本程传及诸儒论说为解,其义必与本义相符。今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一卷。清唐兆扶撰。兆扶字鹿岩,四川绵竹人,官至苍溪县学训导。兆扶先著成《论语注存》二十卷,嫌其说纷杂,于是列十六字:道、德、仁、义、礼、知、孝、弟、忠、信、敬、恕、权、时、政、学。字系以说,义不深而词
一卷。。清任泰撰。泰字阶平,江苏荆溪(今宜兴县)人。此书卷首自识云:“经术有浅深,无是非也。必谓此是彼非,非面质圣人,何以知之?故于古人传注,不敢轻疑,亦不敢轻信。”其谓不敢轻疑也不敢轻信是对的,但认
三十一卷。清代范尔梅撰。范尔梅字梅臣,号雪庵,洪洞(今山西南部)人。此书是作者读书考证方面的札记,是用来讲学的。其中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札记六卷,《周易》札记及“易论”、“易卦考
十一卷。明余祚征(?-1645)撰。余祚征,字符之,江西永丰人。文斋乃其号。生卒年不详。崇祯十六年(1643)会试副榜。授安徽凤阳府(今天长等地)推官。时唐王聿键锢高墙,祚征待之有礼。及聿键自立,而祚
无卷数。清陈兆成(生卒年不详)撰。兆成字慎亭,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此书作于康熙初,旨在发明朱熹《太极图说》之注。其论性,谓虽夹和在气禀中,而苟无习染之累,亦第于善之中,微分差别,若谓之有恶则不可
一百八十卷。明谭贞默撰。贞默字梁生,嘉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崇祯六年(1628)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此书前自序,称六经无非孔经,而《论语》为善;子思之书,今名《大学》、《中庸》,实为《中庸
二卷。未著撰人。书约成于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1844-1845年),记事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赴粤禁烟,止于二十四年(1844年)耆英到粤办理善后,主要内容记载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一年(
二卷。也称《龙辅女红余志》。元龙辅(生卒年不详)撰。龙辅里居、生平事迹均不详。据其书原序称,龙辅为武康常阳之妻。称其外父为兰陵郡守元度公之后,家多异书,细君女红中馈之暇辄阅览研究,后择其当意者编成四十
一卷。清陶方琦撰。陶方琦字子缜,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丙子(1876)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该书为补臧庸《韩诗遗说》而作。陶氏根据诸书及陈乔枞本,既对臧氏本作了校改,又辑录补充其遗漏的部分。所
一卷。原题沧州樵叟撰。《四库提要》云其与《绍兴正论》出于一人之手,今人李裕民已考其不确(《四库提要订误》卷二)。原序称“淳祐乙已”,则书成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0。本书记载宋宁宗时庆元党禁事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