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敦煌本今字《尚书》残卷三,甲卷为《尧典》,乙卷为《禹贡》,两篇都残缺不全。丙卷为《周书》,今存残卷从《多方》起,至《立政》后题而止。甲、乙两卷都是唐高宗以前的写本,丙卷“基”字缺笔,可以肯定是唐玄宗时的写本,卷内几乎没有古字,全为唐代楷书抄写。但这些唐代今字《尚书》都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卫包尚未改定古文《尚书》为今文《尚书》以前的古卷。这说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前,就已经有唐代楷书抄写的《尚书》存在了。清代学者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自范宁始,宁自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阮氏所言极是。当西汉时期从孔壁中得到古籀文《尚书》时,孔安国尚以今文读之,因汉人多不识古籀故也。从六朝至隋,中国字体亦由隶书向楷书演化,人们也渐不识隶书之体,故唐玄宗天宝三年方诏令卫包改隶古为楷书,这也是经典传授的必然规律。这三卷《尚书》中之文字,既不同于唐以前之古字,也不尽与唐代楷书相同,大概为天宝以前民间私改古文《尚书》为今文时的抄本。它的出现,对于人们研究《尚书》在传授过程中字体的变化,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唐代今字《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今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医学管见

    一卷。明何瑭(生卒年不详)撰。何瑭号柏斋,怀庆(今河南沁阳)人,宏治十五年(1503)进士,官至南京副都御史,谥文定。此书为何氏研读《素问》、《玉机微义》二书,心有所得,故著此书。共二十二篇,其主旨为

  • 尚书中候注

    一卷。汉郑玄撰,清袁钧辑。袁钧所辑,其十八篇的目次与孔广林本相同,不过,每篇中的文字与注文的顺序则略有不同。袁钧在每条之下也间附考证,与他所辑《尚书郑注》相同。在每篇之后,袁钧还辑有《尚书中候序》三条

  • 西园诗钞

    四卷。《续编》四卷。清张扩庭(生卒年不详)撰。张扩庭字海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人评其诗河清体洁,有天成之感。五言古诗摹写蜀中山水,七言则豪健。他自喜律诗,绵丽深欸,不

  • 汪刻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清汪日秀校刊。参见《汪刻隶释》。是本刊于汪氏校刊《隶释》之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汪氏跋于卷末,谓是本乃据金风亭长藏抄之本校以近刻而成。所谓近刻,系朱彝尊据范氏天一阁

  • 桧亭集

    九卷。元丁复撰。复字仲容。天台(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不求仕进,放情诗酒,浪迹江淮。晚年卜居金陵城北。平生所著甚多,但脱稿即弃,因而多散佚。其婿饶介之及门人李谨之各据所得搜辑成帙。介之所编称集,谨

  • 左传连珠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评议》)撰。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著述很多。此书是他所著《俞楼杂纂》中的一种。编首有他本人的自序,说《宋史·艺文志》所载《春秋》赋,有崔升、裴光辅诸家,今皆不见,只有徐晋卿《春秋

  •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见《道德经论兵要义》。

  • 苗氏说文四种

    二十卷。清苗夔(1783-1857)撰。苗夔字先麓,亦作仙簏,直隶肃宁(今河北献县)人。道光辛卯(1831年)举优贡生,后进入祁隽藻幕府任职。不久去职,主讲于翼经书院。爱好六书形声之学,攻治许慎《说文

  • 尚书因文

    六卷。清武士选撰。武士选字万青,河南长葛人。武士选在卷首“自序”中称,幼时读《尚书》,每苦于时下讲义皆节节作过文,自添步障。后来读了昆山徐氏《经史辨体》中《尚书》一册,罗列前辈评语,颇为富有。然浓圈密

  • 河洛真传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说称,天地十二会真数不出五十五,可惜陈抟、邵雍均未发明,因此推衍天地五十五数图。卷末又附加有河洛真传说数页,辨蓍短龟长之说,谓礼《记》云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原龟筮并重。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