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此残卷有九十四行,每行两篆。每篆分为三栏:上栏篆文,中栏音切,下栏说解。皆为木部,“祖”字起,“楬”字止,共一百八十八字。然首行两篆仅存“木”旁,十五行上下两篆全损,九十二、九十四两行古文“柙”字和篆文“”字并损,故尚存正篆及重文一百八十二字。原为独山莫友之所藏,继归浭阳端方。末有宋米友仁、元俞松、清曾国藩、吴云、翁同和、杨守敬、沈曾桐、陈宝琛题记。此本就是据原本影印的。莫氏据“栝”字缺笔避德宗嫌名,“”的声旁“恒”字缺笔避穆宗讳,断定此写本为中唐人所书。刘毓崧据《开成石经》祧庙讳皆不缺笔之例,以此本书“旦”为“旦”,于睿宗讳仍缺,定在睿宗祧于宪宗祔庙之前,则当为唐元和十五年(820)以前的写本。此写本的篆文次第、音切与说解,与二徐本不同处极多,为许书的考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续修四库提要》云:“独‘樴’篆偏旁之‘戠’从‘’不从‘音’,为许书未经误写的原篆,幸赖有此本之仅存,于两千年来,‘戠’字所阙之音义,所误之篆体,悉可据以补正。按‘戠’甲文作,从弋从▽。弋象斜斫之形,于义为橛。▽即古帝字初文。乃从弋帝声之字,为古标識之識字。又作,即啻字,又变帝声而为啻声。金文作,其即演变之体。自小篆变弋为戈,各本误为音,‘戠’字的音义遂晦。……今此本‘’旁‘戠’篆之从,其体即金文作之演变,其字即古文‘識’字之异体,其递嬗之迹,正历历可寻。”(冯汝玠)此原件现藏于日本大阪杏雨书屋。清同治二年莫友芝覆刻传世,并加笺识按语,题名《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猜你喜欢

  • 易通

    ①六卷。宋赵以夫撰。赵以夫,《宋史》无传。《经义考》引《闽书》云:以夫字用父,居长乐(福建今县)。嘉定(1208-1224)中正奏名,历知邵武军。端平(1234-1236)中,以朝请知漳州。嘉熙(原作

  • 读易杂识

    一卷。近人杭辛斋撰。此书自序云:“频年读易,偶有所得,辄为乙记,以其间多为前所未言者,不欲散弃,复辑录之”。书中或专研深论《易》旨,或叙述历来易学。于老子之易、庄子之易、孟子七篇皆有阐述。又论《周官》

  • 敦艮吉斋诗存

    二卷。《文存》四卷。清徐子芩(?-约1876)撰。附《劫余小录》一卷。徐元叔撰。徐子芩,字西叔,号易甫,一号毅甫,晚号龙泉老牧。安徽合肥人。道光举人。不求官,耕牧山中,以“狂人文士”居。《敦艮吉斋诗存

  • 达斋丛说

    一卷。清俞樾(详见《群经平议》)撰。此书主要内容是解说经义,只“汉唐改笞法”、“三门转漕”、“神臂弓”、“劈正斧”几条无关经义。在“文王受命称王改元说”中,认为文王受命改元,为古今一大疑,其实不值得怀

  • 希贤录

    ①五卷。清朱显祖撰。朱显祖号雪鸿,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三年(1646)副榜贡生。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琼花志》等著作。《希贤录》记录自周至明历代名儒言行,并各系以论断。体例仿照朱熹《伊洛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四卷。清汪文台(1896-1844)撰。文台字南士,安徽黟(今黟县)人。府廪生。博学强识,与同县俞正燮友善且齐名。学宗汉儒,著述颇多。认为《论语》邢疏颇为疏略,于是取证古义,博采子史笺传,依照韩婴《诗

  • 续春秋左氏经传义略

    一卷。陈王元规撰,清马国翰辑。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从沈文阿受业,年十八通《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春秋》,举高第,当时名儒咸称赏之。陈天嘉中

  • 景岳全书

    六十四卷。明张介宾(详见《类经》)撰。张氏在总结前人医疗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天启四年(1624),汇成此书。这是一部规模宏伟,内容全面的综合性医学丛书。书中对内、外、妇、儿以及中医理论等

  • 监利县志

    ①十一卷,首一卷,清潘世标纂。潘世标,字翰苑,恩贡,官四川资中县知县。监利县志,唐宋以前无闻,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邑人斐文僖。文僖以文章气节闻名,超识卓见,惜其书不传。历百余年,至万历二年(1574)邑

  • 春秋穀梁传说

    一卷。汉刘向(详见《周易刘氏义》)撰,清马国翰辑。据《汉书·刘向传》,汉宣帝时初立《穀梁春秋》博士,征刘向去学习《穀梁传》,十余年而大明。少子刘歆好古文《春秋左氏传》,刘向无法反驳,但仍坚持其《穀梁》